熱門:

2021年10月13日

張綺霞 訪談錄

即將結業獨立英文書店老闆:現在社會更需要閱讀

本地獨立英文書店在過去數年逐一倒閉,開業數年的Bleak House Books(清明堂)也將於本月15日結業,主因並非租金上漲等經營問題,而是社會政治環境轉變。

其創辦人Albert Wan(溫敬豪)在5年前來港,放下律師身份,捲起衣袖「執書」,虧蝕多時,卻感覺比做律師快樂。透過書店,他跟城市和許多港人緊密連繫,形成一個小社群,開始稱香港為家。告別在即,他內心有很多掙扎和不捨,但見很多小書店冒起,也對前景樂觀。「現在社會更需要閱讀,要一個安全安靜的地方讓自己處理思緒,好好讀一本書。」

Bleak House Books自從8月底宣布結業以來,依然維持原初的狀態,沒有做任何減價促銷,甚至還訂新書。裏面的一枱一凳一書,都滿載回憶,Albert希望能保存它最好的狀態至最後一刻。別離在即,他表示目前專注做好眼前的事,頓了一頓,他嘆一口氣道:「的確很傷感。」

 

書店結業,主因是他和家人有感香港政治環境轉變巨大,決定遷回美國居住,不少讀者知道後特地重訪,買書之餘也跟他表達支持。他感嘆道:「日常生活很難劃分哪些屬於政治,哪些不屬於,如果你要活在真相中,就很難說忽視任何一方面,香港這一年多以來變得很厲害,每天發生的事也對我和家庭造成負面影響,從情緒、心理到如今開始變成生理上的影響,到了一個點,我們都覺得承受不了。」

因不滿美國社會來港

書店不同種類的書也有入貨,從童書、漫畫、科幻、哲學、社會等也有,亦會針對當下社會議題選書回應,包括在中國被禁的英文書。《港區國安法》通過後,有連鎖英文書店拒絕售賣敏感題材書籍,他從不自我設限。「最近入多了與政治有關的書,不只香港的,也有世界政治格局、歷史和哲學等。」他自言,賣英文書始終沒有中文書敏感,「我們不知道紅線在哪,但不會去找它,只是持續做自己的事情。」

雖然努力保持日常工作不受影響,回家後,他也開始擔心未來。太太在大學教書,兩人都不是很高調的人,但始終無法安於前景不明的生活,於是想到換個環境和角色,「可能仍可讓我們做自己想做的事」。

當初他和家人來港是很多因素驅使,其中一個是對美國社會的不滿。當時美國發生大型校園槍擊案,多名學童遇害,造成震撼,但事後各方都沒有積極解決問題。

作為兩個小孩的家長,他和妻子憂慮不已,「最失望是政府對此沒有任何回應,沒有防止悲劇重演。」碰巧妻子在香港找到工作,而他也是來自香港移民家庭,就在2016年帶着家人從美國移居香港,希望有利孩子成長,「亦希望自己可以冇咁灰」,卻在此地見證另一場劇變。「這是我們沒有料到的,變化之急速超乎我們預想,但這就是人生,許多東西無法掌握,只能做自己仍可控制的事。」

他的父母是香港人,父親早在七十年代去美國讀大學,在大銀行工作了一陣子就自行創業,從事地產。Albert在美國出生和成長,對香港印象模糊,除了偶爾來港探親,主要是從父母口中和電影、電視、廣東歌了解這個地方。「感覺是一個很現代和繁忙的城市,但某方面也很傳統,尤其重視家庭價值。」他家裏說廣東話,但為了融入美國社會,也經歷過一番身份掙扎,尤其是當地對亞裔歧視不輕。「選擇轉換了另一種身份,好讓自己可以生存。」但香港身份,始終在他身上有某種影響。

要擁抱每一個小成功

考進大學時,愛看書的Albert選擇英國文學為主修,隨後卻為了迎合父母期望改讀金融。「他們只是想你能找到一份穩定、高人工的工作,不要沾上任何政治。」畢業後工作了數年始終很不適應,他又投考法律學院。「想做一些有意義的事,也不讓父母那麼擔心。」

隨後成為律師,專門接人權相關案件,他形容自己做得不錯,當時他很相信法律能幫助人。「在一個文明的社會,法律必不可少。但要透過法律訴訟推動社會改變,其實很慢,也未必如理想。法律始終是很不民主的,就如墮胎權問題,就算已有法例保障,最高法庭的幾個法官卻自行否定這權利,可越過立法機構和公眾,影響整個社會。」

他幫助的都是少數族裔和低下階層等弱勢社群,大部分是因為警察和監獄濫權濫暴發起的訴訟。「例如警察拉錯人、使用過分暴力,還有監獄中不合理的違反人權安排,例如監獄不許人收信,只能收明信片。對家是政府,因此案件都十分難搞。」當時美國的警暴仍未成為輿論焦點,他坦言,這些問題已存在多年,但從事相關訴訟的律師不多,「很難獲勝,而且每宗案件都會拖很長時間,因為政府可用各種法律手段延長,隨時花兩三年以上。」

在美國做人權律師,通常是先接案件,勝訴後才能收到律師費,敗訴便什麼也沒有。就算沒有收入,他也盡力對待,「做得這範疇就有心理準備」。政府有龐大人力資源,他只有自己一個,而且法庭傾向維護政府,他盡量保持平常心應對。「好像開書店一樣,一開始是很難的,但做了個頭,開了門掛了牌,就不會隨便放棄,盡力做好每一刻,不要聚焦負面的事太多,擁抱每一個小小的成功,就能堅持下去。」

做下來後建立口碑,愈來愈多客人,然而他仍覺自己的努力很難改變什麼,兩大政黨在立法機關爭持不下,無法通過真正保障人民的議案,警察濫權、槍械泛濫,多年來都不受法律管制,他對此很失望。來港後他決定不再做法律工作,就有了開書店的想法。「覺得香港有需要,也覺得對社區有幫助。」

開書店比做律師快樂

他坦言,開書店比做律師開心得多。但香港獨立英文書店很少,當時正值銅鑼灣書店事件發生不久,行內有種危機感,而大型書店如Page One等也承受不住昂貴租金逐一倒閉。「也有些人不看好我們的決定,但我們管不了那麼多,因為已決定了,就將負面意見變成推動力量,可說是為了啖氣。」太太很支持他,「不會說賺不到錢又辛苦,她有自己的工作,間中會來幫忙,書店的裝修是我們一起構思的。我很幸運。」

他們選擇落戶新蒲崗,只因租金便宜和近自己的家。「我喜歡這裏的社區夠地道,工廠住宅都有,很安靜。」在裝修方面,他特別學美國書店用深色的原木書架,加添不少舒適的椅子,又設立兒童書和漫畫書角落,打造一個溫暖的空間。「希望人們進來書店,感覺如走進自己的家一樣。」他也與本地獨立作者合作,售賣他們的書,並引入了不少古董書,「美國的二手書店很流行,古董書是二手書的一種,入二手書比新書更保險,而香港其實也有人喜愛。」

他記得開業初期經營很困難,「兩年半後才開始接近收支平衡」。隨後生意漸上軌道,「雖然過程中犧牲好多,但足以證明,其實是可以做到的。」一直以來,書店的大小事務由他全力負責,從選書、推廣、看舖、收貨到搬運,他笑言已習慣,不覺辛苦。「從起床到入睡前一直在想書店的事」。

賣書以外,他也借出場地舉辦讀書會、書籍講座等活動,慢慢聚集了一定讀者群。他還不時與讀者聊天,了解他們想看什麼,「不只是我,讀者也有份塑造它。」過去數年,香港社會動盪,無力感濃重,書店雖則無法給出一個解決問題的方法,卻提供了一個每人都能參與和進入的自由空間。

雖然此刻他選擇告別,但也很高興看到愈來愈多人投身這範疇。「昨天一個讀者跟我說,只要一個城市有書店,就是希望的徵兆,即使不是經常去,知道有書店在就覺得放心。如果一個城市沒有書店,我也覺得難以在裏面生存。」

撰文:張綺霞

[email protected]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