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1年8月25日

馬揮 人云我云

格物致知

《禮記.大學》為儒家讀書人定下「生涯規劃」: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但在「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後,突然冒出一句「致知在格物」。往後整篇《大學》都沒再解釋和詳論這句話的意思,亦沒有解答:為什麼要格物才能致知?格物所致的什麼知?格物是什麼意思?物如何格?

之後千多年,儒者各有解釋,莫衷一是。最經典的當然是宋朝朱熹。他說:「格物是物物上窮其至理,致知是吾心無所不知。」又云:「凡事事物物各有一個道理……如人君止於仁,人臣止於敬之類……今日格一件(事物),明日又格一件,積習既多,然後脫然有貫通處。」貫通了就是致知,致知後就可以誠、正、修、齊、治、平了。今天聽來,朱熹說的太空泛——物如何格?理如何窮?——而且邏輯模糊——學問積少成多,真能「脫然貫通」嗎?

結果,格物致知害到不少儒生。其中最著名的是明朝的王陽明。陽明自小好學,且瓣瓣皆有所成。他青年時學做豪傑,到關外「逐胡兒騎射,胡人不敢犯」。陽明旋即對騎射失去興趣,轉學詩詞文章。有所成後,又失去興趣,轉學道術做神仙,不久,醒悟這只是「玩弄光影」,轉而學佛參禪。1492年,王陽明29歲,歸宗儒家,和朋友一起格物致知。兩人格「庭前竹子」,格了三天,朋友一無所得,率先倒下,病了。陽明接力,格了七天,同樣一無所得,亦病倒了。此時陽明才體會到格物致知原來是空談,朱熹教的方法,根本不可行。

陽明格竹致病,皆因他誤解了朱熹。朱熹所窮的理,不是經驗知識,亦不是物理。朱熹以仁、敬為例,說的事事物物是指行為,行為當然有道理或義理可言。不過,格竹又怎能格出仁、敬來呢?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