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1年8月28日

張綺霞 訪談錄

夏日行澗泳綑大熱 山藝專家:要做最好準備最壞打算

夏季天氣酷熱,不少行山人士會休山,或改玩有機會落水的行澗或泳綑活動,卻生出了不少意外,有些甚至致命。中國香港攀山及攀登總會山藝教練及山藝委員會主席盧澤琛從事山藝教育差不多20年,曾登上珠穆朗瑪峰的他,表示山路危險與否不在路線本身,而是攀登者的態度和準備工夫。

「沒有危險的路線,只有危險的登山者,去世界級的高峰的登山者多有豐富經驗和準備,風險相對低,而香港看上去很容易、不足1000米的山,卻可以死很多人。」為了不讓人輕視相關的登山活動,他特意介紹一些基本的攀澗知識,希望大家攀山涉水時做足準備才出發。

 

行澗或綑邊,風險比普通遠足更大。盧澤琛指出,「普通遠足最大的危機只是迷路、中暑、體力透支,能等待人來救援,但高處墮下和遇溺,傷勢可以很嚴重,也讓人無法堅持太久。」他登山有超過20年經驗,疫情之下,行山的人大增,在路上見過許多準備不足就去行山澗的人,「用行家樂徑的心態和裝備去做」,因此容易出意外。

行澗比較危險的原因是路途通常崎嶇和濕滑,很講經驗和技術。他建議不要踩石頭最平滑的地方,「因為最平的地方最容易跣,尤其是濕了水,無論穿什麼鞋都會站不穩,寧願走一些石邊或石與石之間比較崎嶇和凹凸的位,而且我們也留意不會把鞋弄濕,因為濕水後(鞋的)摩擦力會低很多。」也可以選擇一些底部比較軟、凹凸紋較多的行澗鞋。「這些鞋比較啜地」。

看遠一點

在山澗之間行走,經常要踏着水中的石頭前行,他提醒行澗者要先觀察較安全的路徑才踏出一步,「不要只看眼前一兩步,要看遠一點,看未來的3至5米究竟可以如何走。不要走了出去才發現沒有路,進退兩難。」如果覺得太難應付,他建議把整個人半蹲,把重心降低,看準石頭上的裂紋位踩下去,甚至坐在石上或扶住附近大石慢慢把重心移動過去,「一跣腳的話,濕腳還算小事,會很容易扭傷。」他表示,行澗時扭傷,求救很困難,「未必能對外聯絡到,救你的人要來也很困難,就算來到也未必能抬你離開。」

有時如果石頭太大、路太斜,也要借助繩索。「如果路線難度很高,達到技術性攀登的話,除了繩索,還要用上安全帶、頭盔等攀山安全裝備。」這些繩索工具最基本由4樣東西組成:直徑8mm粗、長30m的主繩、輔助繩、扁帶、登山扣。找個穩固的地方如樹幹或大石做穩固點,用繩圈住綁一個返穿反手結,以固定繩索,讓其他隊友可沿着繩索上攀。「如果怕甩手,可以打幾個繩圈在中間讓人抓住。」

如果路況再崎嶇一點,可用扁帶及登山扣結成為一個臨時胸式安全帶,再用輔助繩在主繩上打一個普式結,連到胸式安全帶上。「這個結是一個防墮裝置,當不小心下跌,繩結會把人扯住,攀爬陡峭的地方時,安全可更有保障。」

一些路段會有前人留下的繩索,但狀態不明,他勸行山人士不要依賴。他也建議受過訓練的人才好用繩。「有些意外是有繩的情況下發生,登山者沒掌握正確用繩方法,卻因為有繩壯膽去攀爬較高危的地方,安全繩和奪命索只是一線之隔。」

不要跳潭

天氣對行澗比行山的影響更大,「有點雨,行山沒有問題,行澗則已是寸步難行。」他表示,要留意出發前連續數天天氣,「如果有大雨甚至是暴雨警告,一定不會入澗,就算連續幾天大雨後放晴數天,也要小心,水可能儲存在山體中,隨時有山洪暴發的機會。最好是持續地有穩定的天氣。」

衣着方面,他建議穿一些讓人可靈活移動、排水能力高的衣物,最好是長袖,「山澗的植披通常較茂密,如穿短袖,外露的皮膚易被刮傷甚至出現敏感。」不少人行澗時會在水潭游泳,他認為要小心,「你不知水有多深、澗床有什麼、地形如何。」至於跳潭這行徑,過去已發生多次意外,如有人就因為頭撞上潭底的尖銳石頭死亡,他建議大家不要嘗試。

綑邊需要沿着海岸線的岩石前進,難度更高。這些石頭通常風化厲害,石質脆弱,隨時手腳觸及的地方會斷裂掉落,下墮和落石風險大,需要進階的攀登技巧才能應付崎嶇的路徑,也要提防無法預計的海浪把人捲走,他強調:「體力、裝備、風險評估、技術上都有比較高要求。」

無論是什麼形式的登山運動,每次都要帶齊基本裝備。例如是地圖和指南針,「雖然電子地圖幫助很大,但電話未必收到,或者濕水沒電無法運作,傳統的東西最可靠。」他還提醒要帶一些緊急食糧和足夠飲用水,「天氣熱時耗水量比想像多,水不夠易中暑,不要忽視。」

此外還要帶防水外套、放在防水袋中的替換衣物等,因高山比平地低幾度,體溫流失很快,「就算是7、8月,也曾有朋友遇上突如其來的暴雨,全身濕透加上被風不停吹,出現低溫症症狀,甚至去到有點神智不清醒。」亦要帶求救用的哨子、頭燈或電筒、求生氈等,基本急救包內可放一些個人藥物和病歷資料。「行山要做最好的準備和最壞的打算」。

不少人看過其他人拍的片段,認為路線簡單就出發,他認為這做法不理想,應該更全面蒐集資料,了解地形和危險,做好風險評估,最好跟有經驗的人去。「香港眾多運動中,死亡率和意外發生率最高的(是行山),希望大家反思一下,為什麼覺得行山不需要學習?每一項運動都有專門的技巧、知識、裝備,沒準備就去做很易撞板,尤其登山活動遠離許多緊急救援設施,希望大家能提高意識。」

撰文:張綺霞

[email protected]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