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1年4月6日

陳仲謀醫生 身心掃描

心債心還 有拖無欠

4月份是一個普天悼亡的日子,中國有清明節、寒食節;西方各國則有紀念耶穌受難後升天的復活節。2021年的清明節是4月4日,港人要在一個炎熱的星期日上墳掃墓,和家喻戶曉的「清明時節雨紛紛」天氣大異其趣,但「路上行人欲斷魂」則語帶雙關。全港市民經歷社會運動和疫症連續侵襲,精神狀態有可能再不能承受未來經濟衰退的打擊。

4月1日又是西方的「愚人節」,2003年這一天,香港天皇巨星自殺殞命,最初很多人都以為是在開玩笑;18年後的這天,「哥哥」的忠心擁躉籌劃了一個紀念展,追憶他們心中偶像的美妙歌聲,真是「一彈再三歎,慷慨有餘哀」。最近,老一輩港人熟悉的藝人,譚炳文、李香琴、吳孟達和廖啟智等先後因病離世,這不但令人追悼惋惜,或許更加深了社會的沉重氣氛。疫苗開打了,染疫人數減少許多了,防疫措施放寬了,但市民的心情看不出有任何大改變。

本世紀東亞的SARS瘟疫,在半年內煞科;可是現在肆虐全球的疫症COVID-19不知何時才正式落幕。美國新任總統上任首百日內,超額完成為國民接種疫苗的承諾,但染疫人數又急劇回升;歐盟諸國不但疫苗接種落後,疫症似乎再起波瀾,逼得法、意等國要重新「封城」。

失業大棒橫掃香港

特區政府的疫苗接種計劃雖然差強人意,但仗着港人的合作自律,及有過應付SARS的心理適應力(Psychological Resilience),染疫數字可望即將「清零」,所以有部門已經着力和新加坡重開「旅遊氣泡」計劃,以加速恢復經濟活動的步伐。這當然是所屬問責官員應盡的責任,筆者想提醒他們不要忽略疫後市民的精神健康。猶記得SARS當年,香港的自殺率創歷史新高(100000比18.8),可幸2019至2020年頭尾兩年,自殺數字只是輕微增長4%。不過,大家切勿自滿,因為自殺率和經濟衰退的浮現都有滯後的現象,而且當下的疫情仍然存在很多未知的變數時,失業的大棒子已經橫掃香港,特別是15至24歲的青年,就有15.6%正在待業中(其中包括超過一萬名應屆畢業生)。前車可鑑,為政者切勿顧此失彼,免得買櫝還珠。

美國因COVID-19染病和死亡的數字最高,該地的專家有充分的證據指出:新冠病毒加劇了人們患上各種精神失調、癡呆和失眠的比率。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香港也會出現類似情況,而其中最令人擔心的是自殺率可能在不知不覺中大幅飆升。根據可靠的紀錄,歷年自殺身亡者有80%至90%患有精神病,其中約70%是抑鬱症病人,而抑鬱症的病人中約14%有自殺傾向。

3月底,一位國際權威專家推測因COVID-19引起的抑鬱症將暴升3倍,這大概是封城、社交隔離、限制出行、在家工作和經濟拮据導致的心理壓力。香港雖然未曾Lockdown,但正常生活也大受影響,很多人起居失序,加上失業的陰影籠罩,市民的身心健康肯定會受到削弱。

「衣食足而知榮辱」,特區政府當然明白,首長們的首要工作就是「防感染,保就業」,據說66億公帑已準備就緒,以便開設更多短期職位,紓緩時艱。可是,新冠肺炎對世界經濟的打擊是深遠而沉重的,加上國際政治鬥爭日趨白熱化,相信這個形勢不易在短時間內逆轉,當局應該有長遠務實的準備,以加強市民對政府的信心。

就精神健康的好壞而言,自殺率的高低是其中的一個重要指標,而經濟盛衰雖然和自殺數字有直接關係,但亦不能排除其他正面因素所產生的中和作用。

其實,收入的高低未必能夠完全反映一個地區人民的自殺傾向,甚至是「快樂指數」也不能充分顯現其中錯綜複雜的問題。根據環球快樂中心(Global Happiness Centre)的最新快樂指數報告,芬蘭蟬聯榜首,除了紐西蘭(第10位)外,名列十大的都是歐洲的中小型國家,瑞士(4)和盧森堡(9)的「人均收入」(根據2018年世界銀行數字,下同)都遠高於芬蘭者,香港「人均收入」排名11和荷蘭看齊。所以,自殺的原因是牽涉極微妙的問題,筆者想利用一鱗半爪的數據和各位讀者研究討論,希望會對減低本地的自殺率有所幫助。

絕境求生應急建議

香港的自殺率在十幾年來都徘徊在100000比12-14)這一個穩定的區間中,論世界排名和美國相若,可謂「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有人質疑香港的人均壽命冠絕全球,亦不存在「路有凍死骨」,為什麼「快樂名次」由去年的66跌至78?遠遜於台灣(25)和新加坡(33)。另外,香港在「2016年精神健康指數」在15個亞太地區中排名第七;在5個同樣收入較高的地區中敬陪末席。香港投入精神健康的資金雖然遠不及其他先進國家,但根據新加坡KPMG Life Science(由強生藥廠贊助)的主任研究所得,香港在支持精神健康的經費屬於區內最高的類別。如果上述的資料無誤,港人就必須檢討我們的血汗公帑是否用得其所,然後才考慮怎樣追趕先進國家的水準!

不過,當務之急是防止本地的自殺率重蹈SARS後的覆轍。萬一政府的「防疫基金」壓不住失業率的上升,長期積累戾氣,可能無處發洩,或許出現更多損人害己的失控行為,抽象來說是「心債心還」,而當中最凶險的當然是突如其來的自殺潮。人命是最可貴的,一個也不能少;其他事情做錯了可以改過,但損失了的生命是無法「亡羊補牢」,所以政府和業界一定要及時制定防禦政策,以備不時之需,去防止「為時已晚」的悲嘆!因為要發生的事總會發生,只爭朝夕,這正是「有拖無欠」。

雖然港人在這兩年多表現得很堅強,但仍然有部分人在飽受打擊下無法申訴,不能承受重擔後,覺得身心俱疲、前途灰暗而走上絕路。讓這些人絕境求生,筆者有以下的應急建議:

一是在裁減通識科之餘,積極全面引入精神健康教育。

二是政府在財政匱乏下,都要確保市民衣食充足和有基本的醫療服務。

三是盡快調配整合各項資源分配,務使「物盡其用,人盡其才」。

四是繪畫一幅香港市民有信心的發展藍圖,使大家對前途充滿願景。

但願市民的需要不是「都等於枉費」!

撰文 : 陳仲謀醫生_香港精神健康議會召集人、香港精神健康促進會主席

 

[信健康] 疫情令精神受損,支援資訊可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