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1年2月3日

張綺霞 訪談錄

重見天日

阿翁發現香港字字模,純屬偶然,2018年,她代表工作室到韓國參與印藝會議,碰上荷蘭韋斯特贊鑄字工房基金會主席Ronald Steur。Ronald是公務員,父親開印刷舖,他自小就對鑄字感興趣,退休後投身相關保育工作,發現荷蘭曾擁有一批十九世紀中葉的香港中文活字,想找出其所在,遂主動聯絡阿翁,附上1979年到當地參觀這套字的香港團成員照片,希望她幫忙辨認聯絡。

當時阿翁正為工作室籌備大型展覽,整理香港的印刷歷史,立刻想到這套字可能是書上記錄的、英華書院鑄造的「明體四號字」,這套字早在港銷聲匿跡,竟在荷蘭找到,她很興奮,將Ronald提供照片中人一一辨認,可惜全都已仙遊,線索中斷。

但兩人都沒有放棄,阿翁不斷翻查資料,發現行內叫這套字做香港字,名字對此地來說別具意義。與此同時,Ronald翻找荷蘭歷史檔案,在萊登國家民族學博物館倉庫中找到一批在1860年翻鑄的香港字鉛模,大約有6000多粒,放滿一整個櫃,特邀阿翁一起重鑄。收到消息那一刻,阿翁笑言自己雙眼發光,立刻出發,在2019年12月前往荷蘭試鑄。

試鑄過程困難重重,找出排列方式和所用材料花去不少時間,最頭痛是字模大小不一,難以放入二十世紀整齊劃一的鑄字機器中,「又要小心對待文物,因此一個早上只能做兩粒字」。字的角度也有不同程度的歪斜,要不斷實驗將中軸調正,否則印出的字如打風,難以閱讀。「當時鑄字工藝不太成熟,很多字都不劃一。」Ronald不懂中文,無法處理,幸有個設計出身的香港女生正在荷蘭工作假期,一起幫忙。「鑄出來印在紙上看效果,再重鑄很花時間工夫。」

另一個困難是資金,「鑄字很昂貴,今天要重鑄,可以說是要花跟當年開發一樣的價錢。」阿翁從朋友之間籌錢,加上藝術發展局資助,才能勉強應付。但在過程中,疫情爆發,連荷蘭都要封城,去年6、7月她趁疫情緩和解封之際,再到當地將字體翻鑄,花了一個月終於完成首批73枚香港字。

未來她希望能繼續籌錢,將這套字完整重鑄,甚至用來印刷刊物。「它叫香港字,怎麼說香港也要有一套吧?如果可以用來印香港的作品,會有更強的歷史傳承意義。」

撰文:張綺霞

[email protected]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