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1年1月18日

張綺霞 訪談錄

醫護與學者支援

關注流產哀傷處理議題的,除了經歷過的父母,也有醫護人員和學者。港大副教授陳凱欣做了相關研究多年,更曾為200個前線醫護人員提供免費流產哀傷輔導訓練。她在瑪麗醫院生殖科做心理輔導和研究之時,已看到流產哀傷得不到社會認可,不少父母將情感壓抑。「他們在交代喜訊不久,就要交代死訊,有些不讓別人知道,有些則不知如何跟人交代,哀傷情緒被困住。」

醫院沒有指引,但公立醫院不少有心醫護都主動照顧這群父母的情緒,例如安排在一個沒有待產孕婦的病房準備,引產時也安排在最遠的產房做,「聽到其他媽媽說不想生了或孩子的哭聲,對她們來說很難受。」引產的胎兒也會好好包着,露出小手小腳,讓媽媽打印,好好道別,事後也安排護士與流產母親單獨聊天。但工作量太大,有時也難以額外分配時間給流產病人。

時間問題

參加訓練課程後,不少醫護更有信心和更舒服去面對這件事。有護士曾經流產,總逃避跟流產病人深交,課程後明白這件事並非難以啟齒,也有曾經歷重大災難事件的護士,看到流產畫面總會不舒服,在訓練中認清和疏導自己情緒。她表示,醫護人員在陪伴流產個案時,有機會留下二度創傷,因此這類課程尤其必要。課程因為資金問題停止,她感嘆,「如果有錢,我們也希望可以再做。」

不少流產父母曾問她,究竟需要多久才放下?她坦言因人而異,「我常跟父母說,愛的另一面是哀傷,你跟孩子的愛有多久,放下的時間也有多久,可以是一輩子,但這感情不會傷害你。就算其後有了小朋友,仍記掛之前失去那個,也是可以的。」

而男士的流產哀傷也常被輕視,有男士無法處理情緒,經常加班逃避,不太理睬妻子,讓關係惡化。她鼓勵,雙方要盡量坦誠,「流產經常有很多自我否定的情緒,最重要是接納哀傷,讓自己體驗和BB分開,製作紀念冊、搞喪禮、安排下葬等,讓他們知道有些事情可以做,和孩子繼續建立連繫。」

撰文:張綺霞

[email protected]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