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0年10月27日

李家文 女播天下

登高到知識轉移

「我們去拜哪位?」重陽節,登高祭祖,以表孝道,小學教科書如是說。陽光明媚,帶着小孩去跑馬地,讓他揀選花束。「黃色菊花好不好?」曾孫來到墓前送上小黃菊,配襯花瓶裏的粉紫色桔梗,顏色未必最合襯。加上女兒和孫女獻上白色與紫色小菊花,相信外公外婆會喜歡。看到墓碑,親愛的婆婆離開近兩年,無時無刻都想念她,重陽、清明,更甚。

教育小朋友盡孝道,大時大節要跟傳統,不管多忙都要約齊親戚去掃墓?疫情下,大型家庭聚會可免則免。這幾天,大家庭WhatsApp群組內有長輩發放外公外婆墳前放有鮮花的相片。最美的姨媽近年升級抱孫了,她溫婉以文字訊息問:「是重陽節嗎?」

人在外地,要新一代學習慎終追遠,以英文解釋或許雞同鴨講,展示一張掃墓相片效果會清晰點?墳場當眼位置有告示,不准商業攝影,掃墓人士拍攝自己先人的墳墓可以嗎?懂事以來,媽媽教導,在墳場內不要亂說話,別點評一個個故人碑上的資料。如今拿着手機拍攝家族墳墓,會否不敬?

幾年前,樹仁大學社會學系學者就新加坡兩個華人墓地展開跨學科數碼人文研究,透過視覺社會學、族譜和家譜研究,建築歷史、民族誌、口述歷史等方法,記錄華裔族群的墓葬模式、碑文、墳墓文化特質和墓地記憶,研究成果上載至網站,吸引到不少知音人。據知,個別家族後人更聯絡相關學者,希望取得更多彌足珍貴的資料。

世界在變,從前禁忌來到學術研究,可會有新想法?在研究項目中注入數碼技術,向公眾呈現研究成果,實現知識轉移,或許有先人會感安慰。香港小學生跟着課程學習家庭觀念與功能、文化傳承、傳統與現代相關範圍,指明傳統祭祀着重親身參與,要凝聚家庭向心力,登高祭祖更是重要部分。疫情加上局勢,已移民的親人,想盡孝道、團結家人,未必動身回港親自祭祖。近年某些地方流行代理掃墓等祭祀方式,香港尚未接受這一套,網上追思又如何?某程度有點像在社交媒體貼相post文,也許,有心就已很好。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