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0年9月8日

陳仲謀醫生 身心掃描

世界防止自殺日警示

中國傳統有一句話是「千古艱難唯一死」,另一方面又說「生不如死」。人的生死問題,前人論述多不勝數,但總的來說大部分都是「貪生怕死」。在亂世中人危命賤,可能有不少人同意「寧為太平狗,不作亂世人」。二十一世紀二十年代的今天,世界究竟是治還是亂?當然不能一概而論。中東的敍利亞、北非的利比亞和阿拉伯半島南端的也門,都因為內戰,造成數以萬計難民流離失所,過着非人生活,但他們絕少求死,反而會冒險偷渡到歐洲。不過,在一些先進發達的國家,有相當多生活富足的人卻因為種種原因,走上自殺的不歸路!

再過兩天,即是9月10日(星期四), 就是「世界防止自殺日」;無獨有偶,當天又是「教師節」。香港的教師雖然在薪津上處於全球相對較高的水平,但在本地各專業界別中,患上精神病,特別是抑鬱症,反而處於領先位置。從邏輯推斷,香港學校的環境和教育制度存在高度壓力,使從業員受害。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學生的精神健康和抗壓力當然受到質疑。

世衞(WHO)在2003年9日10日聯同「國際預防自殺會」,確定該天為「防止自殺日」,旨在遏止日趨嚴重的自殺歪風。估計全球每年約有100萬人死於自殺,其中15至29歲的青年英年早逝,原因是自戕殞命的,佔總數的第二位;而自殺率最高的年齡組別是70歲以上的耆英。筆者相信香港的自殺情況和先進地區大同小異,但本地近年來人們的悲觀心態沉重,輕生似乎有變本加厲的趨勢。

又是一個巧合,2003年SARS來襲,造成299位港人因此喪失寶貴的生命,不只經濟民生受到重創,而且自殺率更創歷史新高(100000:18.8),至今仍然遠高於一般年份的數字(徘徊在100000:12-14之間),但筆者預測這個保持了19年的紀錄,很大機會將會在年內被打破。

抑鬱與輕生

COVID-19導致港人死亡的數字雖然仍未衝破一百大關,但傳播鏈藕斷絲連;多種聲稱有效疫苗的研發都是只聞樓梯響。香港去年中開始的社會運動,嚴重撕裂社會;接踵而來的新冠肺炎令人心惶惶;國際的政治鬥爭殃及池魚,使這顆「東方之珠」黯然無光──市民已經很久沒有在維港上空看到璀璨的煙花了!其實,這些都不太重要,最為關鍵的是港人會不會失去信心,重建這塊福地?衡量700多萬人能否東山再起,其中一個主要的因素就是我們的精神健康。評估精神健康的方法五花八門,但自殺率的升降必然是一個最重要的指標。

螻蟻尚且貪生,香港是一個豐衣足食的國際城市,為什麼精神健康每況愈下而使到業界出現「自殺飆升」的吹哨者?港大在去年「修例風波」未發生前,發表報告,指出10年來(2009至2019年),港人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鬱症高達9.1%,當中4.6%有自殺傾向。

根據可靠的研究,自殺得逞者有80%至90%有精神問題,而箇中患有抑鬱症的佔大約70%。從此可以歸納出抑鬱症和自殺是息息相關的。毋怪乎世衞在20年前推斷「精神病成為人類第二號殺手」的預測已提早應驗。香港近10多年的環境:不利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問題紛至沓來,市民承受的壓力不斷增加,是這個「殺手」可以橫行霸道的由來。

筆者喜歡重彈老調:「預防勝於治療」和「病向淺中醫」。或許,有些人認為港大估計74%市民出現抑鬱症的徵狀有點誇大。其實,有徵狀並不代表患上有關疾病,但如果出現徵狀,不及早檢查、不去醫治或得不到適切的調理,病者便可能要付出沉重的代價,甚至賠上生命,這是多麼不值得呢!

雖然香港人對精神病的認識已有所進步,但普及精神健康教育的缺乏,使部分人仍然歧視精神病人,作出某些損人不利己的「污名化」行為,延誤了不少患者去求醫問診。

現在消滅猖獗的瘟疫絕招是接種有效的疫苗,以切斷其傳播感染。精神病不是傳染病,可否有預防的方法?方法未必比困難多,但採取積極主動的作為,總好過病了才去求醫!

三得三不得

醫治精神病主要分為藥物治療、心理輔導和家庭協作,而病人本身當然要全力配合整個療程(三得三不得):

一是進行恒常的「帶氧運動」,每星期不能少於3次,每次最少持續30分鐘,以出汗和呼吸急促為指標。

二是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多參加集體活動,和親朋好友分享生活的點滴,互相鼓勵和勸勉。

三是多曬太陽,宋國農夫「野人獻曝」的故事,實在非常有用。據一些研究指出,適當強度的陽光能刺激大腦的血清素處於正常運作的位置,還能合成維生素D,增強骨骼。當然大家要預防紫外線灼傷眼睛和皮膚。相反:

一是避免進食「三高食物」(高脂、高鹽、高糖),肥胖會引起很多身心上負面的影響。

二是戒絕濫用藥物、吸煙和酗酒。這些不良嗜好會嚴重損害神經系統和心理狀態。

三是切勿離群獨處、自尋煩惱、亂鑽牛角尖。

關心身邊人

上述的習慣當然不能在朝夕間養成,而香港人嚴峻的精神困擾已到水浸眼眉的地步。香港年多兩年來,可能陷入前所未有的壓力枷鎖,自殺率在理論上一定會水漲船高。

由於現在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抗疫,而且自殺數字都有「滯後」的現象,所以有關當局也不會自揭瘡疤。有未經證實的消息,最近的懷疑自殺個案激增,本年首6個月已超過900多宗。

精神健康服務團隊當然會當仁不讓,身先士卒,也希望政府在財政緊絀之餘,增撥款項給有關的NGO,以應對當務之急。作為市民的一分子,我們也要抱着「人溺己溺」的精神,幫助有需要的身邊人:

留意周遭家人朋友的性格有沒有突然大幅度的轉變、流露尋死的念頭或遺言,以及把自己最珍貴的物品託付給他人保管。如果遇到上述情況,一定不能掉以輕心,在好言相勸之餘,必須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

筆者今年2月18日於本專欄曾撰文,以〈小心疫症後的疫症〉為題,闡明後者的殺傷力可能遠超前者,惜為政者忙於眼前事,而未能高瞻遠矚,防患未然;唯有希望有人去「亡羊補牢」,做到「未為晚也」吧!

撰文 : 陳仲謀醫生_香港精神健康議會召集人、香港精神健康促進會主席

 

[信健康] 疫情下防止自殺,精神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