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0年9月2日

天峯醫生 醫者之言

危機之中,誰在裸泳?

最近有不同的醫院同事群組都不約而同討論起危機處理這個話題。當中不乏分享各自有關的經驗,也有引用是次抗疫作為反思。筆者作為外科(手術)醫生,最常遇到的危機自然是在手術台上;而手術台上最常見的危機當然是流血不止。筆者從這些手術實戰的經驗中,也有一些應對危機的個人體會,也許適用於其他工作範疇上。

可能很多讀者會以為做腦部手術都是「血淋淋」的,而且病人很容易會因為失血而死,其實並不盡然。因為腦內空間不大,流血量通常不及在胸腔或腹腔裏面。然而,腦組織會因流血而腫脹,加上如果積聚血塊,腦壓升高才是最常致命的原因,當然這還未計算腦部因受損而引起的癱瘓或其他嚴重的腦功能缺損問題。

最常出現嚴重流血的腦部手術,通常與帶有病變的血管有關,包括畸形血管和一些血液循環非常旺盛的腫瘤;血液循環非常旺盛的腫瘤中,腦硬膜瘤最常見。做這些容易出現嚴重流血的手術前,必須先熟知病變部分的主要供血血管(動脈),以及流走血管(靜脈)的位置和走向,這些都得靠足夠的術前檢查。

看細節也要看大局

不過,如果是急症情況,例如病人已經腦出血昏迷而未能先做有關檢查,需要手術清理血塊以紓緩腦壓力。醫生清理血塊時,理論上會盡量避免觸及不正常的部分,寧願待病人情況穩定後再做檢查,才安排第二次手術作徹底切除。

然而,無論在這種急症情況下或常規切除病變血管的過程中,病變的血管都有機會突然爆裂並瞬間大量出血,這,對於整個手術團隊來說就是個大危機了,因為病人的生命已懸於一線。

這個時候,作為手術的主刀醫生便要負起一個領導的責任,首先告訴手術團隊其他的成員,尤其麻醉科醫生,關於流血的情況,目的是令大家知道情況危急,大家都需要集中精神,放低其他相對無關重要的事情,專心一志配合手術,盡力幫助病人渡過危機。

讀者可能會問,除了手術醫生之外,其他人又有什麼角色呢?

事實上每個人都有各自的角色,例如麻醉科醫生便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員之一,他們要盡力維持病人的維生和血液指數,也需要不時提供病人這些指數的最新數字,令手術醫生可以全程掌握病人的整體情況。另外,不同護士或助理也有不同責任,有專門直接協助手術醫生做手術,有專門負責運送血包或手術儀器,也有專門負責聯絡其他同事幫手。

回到手術台上,要真正解決危機,始終需要負責手術的醫生用不同方法和技巧把流血的地方止壓住,直至將整個病變部分切除為止。要知道在大腦之內做手術,作業空間狹窄,且不能胡亂切割,所以,團隊的鎮定很重要。團隊要鎮定,首先負責領導的主刀醫生自己要能保持鎮定,這個時候「知己知彼」就額外重要。如果能夠有上文提及的術前檢查,對病變血管的認知,便能大派用場,否則只好靠醫生的經驗,還得要同時間競賽,快、狠、準便成為化險為夷的關鍵。

處理危機除了要快,步驟也很重要。上文也提過,必須先熟知病變部分的主要供血血管,以及流走血管的位置和走向,因為要止血,就一定要先遏止供血的血管(很多時候多於一條);相反,如果遏止的是流走血管,反而會令出血和腫脹的程度加劇,令危機更難收拾。

值得一提的是,腦部手術通常需要在顯微鏡下進行,令醫生能夠更精準處理組織和血管的細節,但如果醫生只懂關注某個流血部分而忽略腦部的整體狀況,或者愈鑽愈深,失去腦部裏面的位置感,後果可大可小。所以醫生要以策萬全,便需要在適當時候停一停,將顯微鏡鏡頭拉開一下(zoom out),看看「大局」,知道一切情況與所認知的相符合,才再zoom in繼續。有時因應情況變化,得考慮改變止血位置或策略,在最惡劣的情況下可能只能要求保住病人性命。

止血情況是否受控,病人腦部情況起跌,手術醫生同樣有責任不時告訴團隊。當危機結束後,醫生也要清晰告知,好讓大家鬆一口氣。最後還要確保紀錄齊全準確,作檢討之餘也為日後萬一需要問責時作論述之用。

應對危機有很多不同的策略理論,例如Listen、Interpret、Prepare & React、Monitoring,也有強調Communication、Leadership、Command及 Control,甚至說Mitigation或Business Survival,即最後若危機的傷害已是無可避免的情況下,便盡力減少傷害,或務求至少令企業能夠繼續生存等。雖然這些理論通常應用在管理方面,但筆者認為不難套用到上面提及的手術危機之中。

掌握4T化危為機

反過來看,應對手術危機的經驗同樣能夠用於其他工作範疇上。筆者為了易於提醒自己,嘗試將其歸納成4個T:

Truth(真相):不但只是接收資訊,而是要精準掌握實況,才能作出準確、實在、及時的估算。術前有好準備才能有先見之明。

Trust(信任):不但只是溝通、指令的傳達,而是要做到萬眾同心、互相信任。團隊精神是需要信心去建立的。

Time(時機):不但只是快慢的問題,而是關係到掌握時機,要有長短策略、緩急先後,並能審時度勢、隨機應變。

Technology/Tools(科技):不但只是用不同方法去解決問題,而是要懂得創新、利用科技,才能更有效率化危為機。

相比新冠肺炎疫情,手術台上的危機在層次上確有不及,但整體上又有不少雷同的地方。

譬如說要掌握實況,手術台上相對遠比處理疫情容易得多。在腦內狹小的手術空間流血,要看清局勢有時並非想像中容易。現實生活中,真相同樣不如想像中容易掌握。疫情下,即使基本如病毒變化,到現在也未被充分了解,更莫說其他社會經濟等的不確定性。但面對危機總不能坐以待斃(雖然有時或要以靜制動),往往只可用當刻最客觀的資訊去作出當刻最合理的決定。

又譬如說掌握時機,手術台上更加分秒必爭,但疫情的時機同樣不容有失。然而對後者而言,有些措施反而不能操之過急,民眾接受的程度會隨着時間而不斷變化,政府更要同時兼顧防疫和經濟民生之間的平衡。究竟是張弛有度抑或朝令夕改,所取決的最終也離不開「人心」兩個字。

這便牽涉前面提及的第二個T ──Trust(信任),也通常是最困難卻又最關鍵的一環。

在手術室中,人心通常比較單純,真正的醫護人員都只得一個目標,就是救治病人。只要他們相信可以幫到病人,都會願意各司其職。但在三波疫情下,民眾渴望回歸正常生活,很多行業也都面臨經濟壓力,政府首先當然要建立自身團隊的信心,但更要爭取民眾的信任。

事實上,在疫情初期時,適逢社會事件還未完全平息,民眾對政府的信任跌至低谷,倘第三波疫情在那個時候發生,實在不堪設想。

政府無論在構思和實行防疫政策時,不得不考慮市民的參與和服從性。民情,也是「真相」的一種,筆者未知政府在掌握民情上有沒有進步,反倒明白政府的另一個更嚴峻的挑戰,就是社會總有人會為個別利益而故意唱反調,令本來清晰純民生純醫療的政策,都被添加政治考量,以預設立場去檢視一切措施的得失,既幫不了社會,更苦煞了民眾。

生命與政治,孰輕孰重?只願大家的目的都是有助控制疫情,拯救生命。

撰文 : 天峯醫生

 

[信健康] 生命與政治,熟輕熟重?,支援資訊派上用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