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0年8月3日

占飛 忽然文化

懷鄉成病

今時今日,懷舊已商品化,成為電影、電視劇、時裝、流行曲甚至一些酒吧、餐廳不可少的賣點。電台的「口水騷」只要以懷舊為主題,無論是六七十歲的老人抑或三四十歲的中年,講舊日的歌曲、玩意等,幾乎都必有聽眾。無論在海外或仍在香港,港人都喜歡緬懷舊日的美好時光。

懷舊,現時慣用的英文是nostalgia, 由希臘文nostos + algos組成,nostos意思是返回故鄉,algos指痛苦、哀傷。最初翻譯為homesickness,解釋為思念故鄉的病。在全球化的時代,故鄉的觀念愈來愈薄弱,沒故鄉可懷,人們緬懷的只是昔日的美好時光,這當然不能算是病。但在安土重遷的昔日,懷舊即是懷鄉,懷鄉是更強烈的情緒。國人有句話:「在家(鄉)千日好,在外半朝難!」

懷鄉,古已有之。荷馬的《奧德賽》就是寫英雄奧德西斯花10年歷盡艱險返回家鄉的事跡。台灣在上世紀五十至六十年代盛產懷鄉小說,於梨華、白先勇等就是憑書寫懷鄉而揚名。香港不少四十至六十年代後文藝青年,都是讀台灣的懷鄉小說而有中國情懷。那時代,讀中國文學科的港生均被王粲的《登樓賦》深深感動,隨口念得出「情眷眷而懷歸兮,孰憂思之可任?……悲舊鄉之壅隔兮,涕橫墜而弗禁。」而「人情同於懷土兮,豈窮達而異心」更成為金句!王粲所懷的「土」,即是鄉。跟現今不同,當時不少「生於斯、長於斯」的文青,都不以香港為鄉。他們心中的鄉,是自己從未踏足過的中國!

處死思鄉士兵

在歐洲,懷鄉曾經被視為病症,而且無法醫治。準確點說,懷鄉只是無法用藥物醫治的病。要醫好這個病,其實並不難,只要給病人返回家鄉即可。可是,被迫或受徵召離鄉打仗的士兵怎可能返鄉呢?在軍旅愈久,便愈懷鄉。項羽最後決戰敗給劉邦,原因之一便是「四面楚歌」,項軍聽到故鄉的歌,懷鄉「病」發,何來死戰之心呢?

同樣的事,在歐洲歷史亦曾發生。Nostalgia一字,出自最早將懷鄉視為病症的瑞士醫生何化(Johannes Hofer)。他在1688年的一篇論文中認為,此病像抑鬱症、妄想症般是「心」病,病人的腦袋會有「動物之靈」(animal spirits),血變濃稠,心跳減慢。何化有此「慧見」,皆因在十八世紀,不少瑞士壯丁都像啹喀兵般當僱傭兵,征戰歐洲各地,長期離鄉,一旦聽到家鄉的民歌Kuhreihen,便如王粲般「涕橫墜而弗禁」,昂藏六尺,哭成淚人。不單只此,他們還會抑鬱、失去胃口、失眠、渾身乏力,嚴重的更會自殺。當時稱懷鄉病為「瑞士病」,因患此病的許多是瑞士僱傭兵。除了送病人還鄉外,無藥可治。因而軍中禁唱Kuhreihen,違令者不斬立決,也要重罰。

懷鄉病間中會像疫症般在沒有瑞士僱傭兵的軍隊中爆發。1733年,俄羅斯派軍侵佔波蘭,軍中發生懷鄉「疫」,士兵未到波蘭已士無鬥志。將軍惟有下令,任何士兵懷鄉會被活埋至死。結果,死了好幾名士兵後,懷鄉「疫」才消失。美國內戰結束,曾發生懷鄉「疫」,當時的醫治方法比較「人道」,只將病人當眾羞辱(shaming)及欺凌(bullying),結果真的遏止了懷鄉「疫」。

門庭不再依舊

雖然任何種族、年齡、性別的人都可能有懷鄉病,但此病並未受醫學界重視,研究甚少。直至二十世紀初,佛洛伊德派的心理分析興起,才將懷鄉病視為精神病。有心理分析學家甚至認為:因為母親懷孕時,胚胎在肚裏安全溫飽,感到「幸福」。出生為嬰兒後,即失去此「幸福」感,潛意識總想回到懷孕時的「幸福」狀態。懷鄉便是來自潛意識這種渴望。要醫好懷鄉病,除了還鄉外,只有接受心理治療或精神分析。

可惜,還鄉也未必能治懷鄉病。無他,病人懷鄉期間,往往將家鄉幻想得太美好,而且彼記得的家鄉,可能已是十幾年前的家鄉。王粲寫《登樓賦》時已離別家鄉14年,縱使真的返回家鄉,家鄉已無復舊貌。現今的世界變化極快,莫講14年,離鄉4年,門庭已不再依舊,人面亦可能全非,真實的家鄉已不是記憶中的家鄉。懷鄉成病,名副其實無法醫治矣!

撰文:占飛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