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0年7月23日

占飛 忽然文化

許鞍華 終身學習不言成就

本周一晚第77屆威尼斯影展公布,香港導演許鞍華(Ann)獲金獅終身成就獎,此獎為她從影四十餘年以來的最高榮譽。作為許鞍華影迷和香港人,感到無限光榮和驕傲。由新浪潮開始,走到今時今日,許鞍華一直循着自己創作步伐前行,不同題材和類型,她對社會的敏銳觸覺和人文關懷,始終如一。

在疫情嚴峻之際,這消息如一道令人振奮的清流,現年73歲的許鞍華,從影逾四十載,拍攝了26齣長片,創作熱情有目共睹,她在香港電影金像獎歷史中,曾六度獲得最佳導演獎,冠絕同儕。

威尼斯影展的公告中也寫道:「許鞍華在她的電影中,始終對社會變遷表現出特別的興趣和同情心,以敏銳和知識分子的精巧敍述了個體故事,這些故事與重要的社會主題交織在一起,包括:難民、社會邊緣人和長者。她以她的語言和獨特的視覺風格,開創性地捕捉了城市的各個方面,並以港式想像力將其轉化及演繹成一種普世的角度。」

港式想像力

許鞍華5歲來港,並於香港受教育,1972年港大畢業後,往倫敦電影學校修讀電影。回港後曾跟隨胡金銓做助導,先後進入了無綫及港台拍攝劇集及紀錄片,1979年電影首作《瘋劫》以龍虎山雙屍案作題材,走懸疑驚慄,一鳴驚人,此後一眾海外學成回港的年輕影人,如徐克、梁普智、譚家明、章國明及嚴浩等,無論題材技法視野都另開新章,被稱為香港電影新浪潮。

許鞍華由此開展了其電影創作生涯,香港故事和社會變遷,在其作品中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如香港被越南船民困擾的七八十年代,她便拍成了《胡越的故事》及《投奔怒海》,開始了她以香港社會抒寫的人文關懷角度。

並行而至的,相信是她對文學和張愛玲的愛好,促使她拍成了《傾城之戀》這部張愛玲作品,在鄺保威所著《許鞍華說許鞍華》中,她自言這齣戲「兩位主角造型好糟糕,美術指導好水皮」,「自己拍細緻人物心理handle唔到」,她形容戲「大失敗」,卻是她文學改編電影的第一趟。從這裏走過來,跟着有同是改編張愛玲著作的《半生緣》,捕捉着「她對人生的睇法……錯摸、無奈和時間過去的感覺」,以女作家蕭紅生平再創作的《黃金時代》,仍未公映新作《第一爐香》,又回到張愛玲的懷抱去了。

隨年漸長,特別是經歷了在內地拍攝商業大製作《書劍恩仇錄》及《香香公主》後,她回到香港從自己最熟悉的東西再出發,拍社會寫實,拍自己的年代,於是有了《今夜星光燦爛》和自傳味的《客途秋恨》。

雖然許鞍華一直很抗拒被標籤為女性導演,但她的文學品味,對電影敍事的興趣,結合着對香港社會變遷的觀察,在雅俗共賞的商業電影信念軀使下,形成很獨特的創作角度。

許鞍華邊拍邊檢討邊學,將自己的世界不斷擴闊,電影美學的、語言的、製作的,以至精神思想性的,化成生活化的、平易近人的、充滿睿智的一批電影,參透人性如《女人四十》,堅毅具生命力如《阿金》,時代和時間遺憾如《千言萬語》,中女愛與惱的《姨媽的後現代生活》,寫的都是人,只是恰巧是女人。

與觀眾同步

社會舞台在她手中,一直毫不含糊。回歸後,港片走合拍路線成大勢,她卻先後以《天水圍的日與夜》、《天水圍的夜與霧》,一喜一悲來審視香港被遺忘的邊緣,撇除了地理性,天水圍不啻也是香港某種縮影。

曾有影壇前輩勉勵年輕導演,要如許鞍華般,低成本拍出《天水圍的日與夜》,同時可擔起如《黃金時代》般的大製作,商業和藝術,合拍與本土,在許鞍華的字典中,從來都是兼收並蓄的。

回看《許鞍華說許鞍華》一書,她對自己作品的評價很直接,說來總是諸多「做唔到,可以拍好些」,她自知拍片艱苦,資金難得,常自言每齣戲都當作最後一齣來拍,視拍片為一生的修學過程,「導演要不停學習……才可以面對觀眾,走在觀眾前面,至少與觀眾同步」。每次電影獲獎,對她都是一記很切實的鼓勵,令她有動力再拍下去。

終身成就獎,雖然來自威尼斯影展,但也肯定了這位香港最重要導演,對香港電影的委身,轉眼已四十載。實至名歸,香港之光。

撰文 : 占飛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