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0年6月27日

占飛 忽然文化

中國火星任務

今年4月下旬,第五屆「中國航天日」,暨內地史上首顆人造衞星「東方紅一號」發射50周年紀念,中國國家航天局公布「天問一號」為內地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的名稱,暫定發射日期為7月23日。

新任務的名字別有寓意,取自愛國詩人屈原的《天問》,詩中表達了對天地萬物的好奇,尤其「日月安屬,列星安陳」,竟呼應2000多年後國民衝出宇宙探秘的決心。不計借用俄羅斯火箭發射的「螢火一號」,「天問一號」是中國自主發射的第一項火星探測任務,這次更會一口氣完成環繞、着陸和巡視三大任務。

火星和地球的距離,比世上最遙遠的距離都遠,因為兩者同樣環繞太陽運行,隨時間而改變,最遠可達4億公里(月球距離地球40萬公里),最近也超過5400公里。因此,負責運輸的火箭,作用舉足輕重,務必要把「天問一號」送入橢圓形軌道,自然就會「邂逅」到火星,這是所謂的「郝曼轉移軌道」(Hohmann transfer orbit)。從地球到火星的「郝曼轉移軌道」,時間範圍是每隔26個月才有一次,彌足珍貴。

天問一號

什麼火箭帶「天問一號」升空?就是「長征五號」。2016年11月,它有點小問題,仍能完成任務,把十七號衞星送入地球靜止軌道。2017年7月,「長征五號」火箭發射失敗,與十八號衞星同歸於盡,導致原定同年11月發射的「嫦娥五號」返回任務延期。隨後一直找不到故障原因,要一再測試,至去年12月,「長征五號」成功將二十號衞星送入預定軌道。

如是者,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任何東西要着陸火星,也比着陸月球難度大增,光是稀薄的大氣層已令科學家頭痛萬分。火星的大氣壓只有地球的6%,卻足以形成一道「屏風」,導致很多儀器降落前已經壞掉。人類第一次嘗試發射火星探測器是1960年,一個甲子過去,共15次成功進入大氣層,奈何只有8次成功着陸,然後展開探測工作,相信「天問一號」將緊緊繫上中國航天事業的天命。

撰文 : 占飛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