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0年6月16日

陳仲謀醫生 身心掃描

精神海嘯前奏:自殺潮

COVID-19已經在全球肆虐超過半年,總感染人數還未有放緩的趨勢,有「超七趕八」(百萬)的可能,實際的死亡人數相當有機會突破50萬。香港有2003年的SARS經驗,市民自發性積極做防禦措施,所以感染數字只有一千多,而且大部分都是輸入個案,死亡人數相信不會超出雙位數。政府批准海洋公園重開,而且籌備和粵、澳地區聯合製備「健康碼」,解封三地的人流往來,就證明本地疫情基本上已受控制。雖然不少專家依然告誡市民對防疫措施不能稍有鬆懈,以防止「第二波疫情」的爆發,但大部分市民心裏大概相信香港的疫情已無大礙。雖然外國的情況仍然惡劣,但港府在機場實行的檢疫措施可以阻截病毒的輸入,所以街上不佩戴口罩的人逐漸增多。

身體健康必須包括身心兩方面,應該沒有人會提出異議。香港防疫的工作已進入另一個階段──安全地逐步恢復社會的正常運作,特別是經濟活動。這當然是政府當務之急,但有關人士似乎沒有注意其他隱性問題,例如疫後市民的精神健康。所有大災難過後,受影響的人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精神打擊。所以,英國精神醫學權威Wendy Burn教授和前世衞總幹事陳馮富珍都先後呼籲各國政府重視今次全球瘟疫引起人類廣泛精神困擾的問題,預先作好防範和準備。筆者今年2月於本專欄發表〈小心疫症後的疫症〉一文,提醒政府各部門和所有持份者未雨綢繆。

COVID-19直接造成香港的人命損失暫時是4名,但6月的頭10日,據說懷疑自殺身亡數字已經是前者的一倍。自殺的發生和社會的氛圍息息相關,但通常會有「滯後的現象」,與經濟過熱所引起的通脹相似。加上現在學校恢復上課,而政情又有「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氣息,自殺危機的湧流可能隨時出現。

根據「港大防止自殺中心」自200年2至今的數據,2003年SARS爆發後,自殺數字是100000比18.8,是有紀錄以來的高峰;其餘的數字則徘徊於100000比12-14不等。可靠的研究指自殺和精神健康有直接的關係,大約85%至90%的自殺者患有精神病,當中屬於抑鬱症的更高達70%。香港經歷去年的社會動盪,民心虛怯,經濟重創,加上疫症不知會在何時結束,這對整個社會的悲觀慘淡氣氛必然是雪上加霜,使精神健康不佳者的情緒百上加斤。

疫境「心法」

本來每一種精神壓力是很難「量化」(因為基於人們都有不同的性格特質、經濟條件和文化背景),但兩位美國華盛頓大學的學者在1967年譜寫了一個廣為學術界接受的「精神壓力量表」,其中以「生命事故」為基礎,列出各項事件的「壓力指數」(最高為100),例如:結婚(50)、離婚(75)、摯愛的人逝世(100),大家不可不知,原來遷居的數值也很高。如果有人在兩年之內所得的積分高於300,他們就很有機會患上抑鬱症。

香港近年因政治問題造成社會撕裂,部分人各走極端,又適逢全世界經濟下滑,國際形勢波詭雲譎;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播,不但人心惶惶,更成為東西方角力的藉口。香港處於暴風圈中,未來一年的社會穩定未能樂觀,相信很多人都會在兩年內壓力指數超過300,所以精神病人一定會增加。市民衍生的精神問題,除了少數由於內在遺傳因素外,大部分是基於不堪外在壓力的逼迫,如果不獲治療或是治療不得其法,都會引起不同的病徵,例如抑鬱、焦慮和強迫行為。一般研究認為上述的病人約有七分一有自毀傾向。以目前的形勢而言,香港人的整體精神健康將會遠遜於當年SARS,自殺率理論上一定會較高,狀況惡劣,大家決不能掉以輕心。筆者希望自己的估計出錯,因為人命關天,自殺是令人最為惋惜的其中一件事,是不能彌補的損失,不但對當事人而言,而且包括他的親朋戚友。

政治的陰霾,經濟的蕭條,疫情的反覆,對很多「精神亞健康」的港人好像是負重駱駝最後的一根稻草。當然,每個人的負載能力會有相當大差別,幾時會被拖垮就要視乎各自的「精神耐力」(精神失調的免疫力)。筆者早有一句「真言」提供給各位作為「護身符」──「運動破愁城,社交滅心魔」。可是,隨着疫情的發展,這句「心法」的功力會大打折扣。部分市民早前/現在被迫失業、在家工作、停課、受「限聚令」的束縛;戲院、健身室和各類公私營文娛康樂中心的關閉,影響雖然不及世界各地的封城,但戶外活動和正常社交必定大為減少,既不能享受陽光的溫暖,也不能獲取朋友互動所產生的正能量。有人以「阿Q精神」去面對這個逆境:在家看食譜,親自下廚,以排遣光陰,在大快朵頤之後,換來是周身贅肉。

輕生「訊號」

綜觀目前的局面,香港人的「精神健康防線」已大幅削弱,幾乎是無險可守。西方各國的有關服務比香港優勝,而他們的領導亦預先關注可能出現的「精神海嘯」;反觀本港的準備,可算是絕無僅有。香港的「精神健康服務」的持份者,可否「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

歷史告訴港人要自求多福,不要依賴政府救濟。在「這個危急存亡之秋」,700多萬港人應該奮發圖強,抱樂觀態度去面對挑戰,發揮同舟共濟的精神。

普羅大眾必須關心周圍的人,透過緊密的接觸和細心觀察,不難看出別人精神有沒有異常,例如終日愁眉不展、性格突變,判若兩人,在言語和行為上流露厭世的跡象,在網上留下遺言,把最寵愛的東西交給別人保管。這都是自殺的「訊號」,如果家人朋友無力應付,就要立即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筆者促請整個醫護界提高警惕,枕戈待旦,以便用最少的資源有效解決最多的問題,因為「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

自殺的原因複雜得很,不過每個人天生的性格有着舉足輕重的影響。性格是否可以改變?很難說得準確!不過,大家切勿學習項羽「天之亡我!非戰之罪」的思維,而應該凡事絕不放棄,就如杜牧詩:「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撰文 : 陳仲謀醫生_香港精神健康議會召集人、香港精神健康促進會主席

 

[信健康] 精神健康非難事,支援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