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0年6月4日

陳仲謀醫生 身心掃描

如何應付疫後的精神海嘯

政府的疫情顧問許樹昌教授5月27日表示,到6月4日(今日)香港如再沒有本地感染個案,COVID-19基本算是受到控制,市民亦可以恢復大部分的正常生活。話音未落,5月31日即新增感染個案,令連續16日零感染又再斷纜,近日瀝源邨祿泉樓更爆出6人感染群組。港人幾時才能除掉口罩,沒有專家可以大膽預測,因為歐美的疫情雖然有緩和趨勢,而且已逐步回復經濟活動;可是,南美和非洲,特別是人口超過2億的巴西,疫情就如脫韁野馬。

免除戴口罩之苦有兩大先決條件:第一是全球瘟疫受控,第二是科學家成功研製疫苗和有效的治療藥物。所以,有些較悲觀的學者認為COVID-19有可能成為「風土病」,人類要和它長期搏鬥。

COVID-19已經在地球肆虐超過半年,現時感染人數超過600萬,而相信死亡數字將不少於40萬。雖然上述數字比起上世紀初的「西班牙流感」的殺傷力,似乎是微不是道,但今次全球瘟疫,必然是人類歷史裏其中一次大災難,嚴重影響世界的經濟和政治秩序。

香港在官民合作下,防疫做得尚算不錯,至今只有4人死亡,1000多人確診,相較於2003年的SARS時失去299個市民,其中還包括多位醫護人員,可算是不幸中的大幸了。有人認為目前本港防疫成功是有賴於SARS的教訓,於高峰期幾乎是全民戴口罩。從歷史中學習,得到經驗,以防重蹈覆轍是非常重要的。

記得17年前醫管局行政總裁何兆煒醫生在危急關頭染上SARS,副手高永文醫生臨危受命,結果完成任務。據說高醫生在抗疫過程中親自體會到醫療部門相互的不協調造成不少不必要的失誤,所以,他在疫情過後成立了「衞生防護中心」,以便日後新疫症「崔護重來」時,有一個專職機構加以有效應對。這便是從歷史學習中得到好結果的典型例子,例如尋根究柢追查感染源頭和隔離有關的高危群組,以防止出現交叉傳染。

自殺率關乎社會氛圍

前衞生署署長和前世衞總幹事陳馮富珍最近出席北京兩會會議,公開呼籲要加強疫症後國民的精神健康。英國皇家精神科學院主席Wendy Burn教授指出,今次疫情過後,極有可能出現「精神海嘯」(Mental Health Tsunami)。香港很多精神健康的持份者早已提出上述警告,而筆者2月份在本專欄中亦發表過類似的意見,題為〈小心疫症後的疫症〉。這不是我們有什麼神機妙算,可以預知未來,而是以史為鑑。

這些預測是有事實根據的:直接因SARS而喪命的有299人,而當年的自殺率為18.8%,這是「港大防止自殺中心」從2002年開始記錄以來最高的紀錄(以10萬人作為單位計算,2003年後的百分率徘徊在12%至14%之間)。如以2003年,香港有600多萬人作為基數,自殺身亡超過1000人。大部分學者都認為自殺率的升降在相當程度上和社會的氛圍有直接的關係。

今次COVID-19的襲擊,香港傷亡輕微,但後續的精神健康問題令業界更加擔心,因為市民受困擾的時間長(當然包括2019下半年的社會運動,還可能加上本年餘下更嚴峻的政治不穩定),不但工作和學業大受影響,日常的起居生活、活動娛樂都亂七八糟,情緒普遍低落,甚至意興闌珊。

根據一般研究,死於自殺的人有85%至90%是精神病人,而其中約70%患有抑鬱症。回想當年SARS,已故醫學會會長勞永樂醫生委派筆者為「精神健康召集人」,希望透過各種傳媒,一方面向大眾提供精神健康知識,另一方面促進港人養成正向思維,盡快脫離瘟疫的陰霾,共同努力重建香港經濟。

雖然高醫生後來晉升為食衞局局長,政府卻沒有進一步改善「精神健康」服務,現在的醫療條件和17年前基本上沒有分別。

政府於年前委任前律政司司長黃仁龍出任「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主席,其中主力是調查青少年的精神健康問題,並提出改善的建議,有關報告應該在2019年年尾完成,可是至今它仍然杳無蹤跡。

現在政情孔亟,經濟又有沉淪之勢,要將改善港人精神健康的事放在高層的議事日程中真是天方夜譚。港人一向自求多福,今次抗疫成功也是另一個好例子。筆者在本專欄和各大傳媒曾喊得聲嘶力竭的「四不一無」,聽者寥寥,所以不想在此多談,只願減低即將來臨的「精神海嘯」所產生的殺傷力。

情緒有異應立即求醫

當下要教育廣大市民掌握精神健康的知識相信已經來不及了。為今之計要靠傳媒宣傳:「情緒有異,立即求醫」。有人或會質疑,香港的精神科醫生只得400多位,其中大約一半是私人執業(香港醫患比例是1比2萬;WHO的標準是1比1萬)。草根階層有精神困擾,到公立醫院輪候適時的專業護理似乎是不切實際。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香港有今天的成就不是上天的厚賜,而是我們勇於奮鬥和懂得變通。抑鬱症變成有積極自殺傾向並非朝夕之事,如患者能被及早發現,而醫護界又能給予適當的治療,就可以避免自殺率飆升。抑鬱症是「一般性精神病」(Common Mental Disorder),和焦慮、強迫和身心症同屬一個類別。這些病徵不難發現,如於早期就有適當的藥物及心理治療,痊癒率高,康復期也短。有鑑於此,筆者提議所有醫生積極參與。透過兩間大學的精神學系教授,配合資深的執業精神科醫生,在網上或工作坊分享比較容易掌握的診斷和有關的療法,以提高治療精神及情緒病的效益。至於普羅大眾方面,全港七大醫院聯網的協調不周,積重難返,要推倒重建談可容易;要效法某些先進國家成立「精神健康局/公署」(Mental Health Commission),或者會損害現有的體制,便可因陋就簡,成立和「衞生防護中心」相若的組織,以協調全港的精神健康服務。

海嘯是海底的地殼板塊移動,產生地震,波及陸地,特別是沿海城市。日本2011年的311九級大地震,記憶猶新。最初的震動搖撼樓房,撕裂道路,人民爭相走避之餘,一塊如無邊無際的「海牆」,稍後才驚濤拍岸,無堅不摧。劫後餘生的日本人以為最壞的時候已過,但其後的福島核電廠事故才是真正的災難。輻射的洩漏,就如人類精神出了亂子(社會鬥爭不斷升溫,人體的調節機制失衡),無聲無形,遺毒深遠。

撰文 : 陳仲謀醫生_香港精神健康議會召集人、香港精神健康促進會主席

 

[信健康] 疫情下心理錦囊, 支援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