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0年5月9日

潘天惠 訪談錄

港台殿堂級DJ麥之華 封咪前回顧聽迷瘋狂行為

記者第一次與香港電台殿堂級DJ麥之華(Deborah)見面,卻要為她帶出「再見大家」的消息,本報有幸成為她首度公開告別廣播界決定的媒體,只可惜天下沒有不散之筵席。

「日日收到一個麻包袋的信、有癡情粉絲約我見面示愛、全間工廠一齊大合唱……每件事都刻骨銘心。」隔着口罩,她的聲音仍然溫暖人心。

入行43年,她笑言曾經「紅過鄭裕玲」,與第一代DJ攜手改寫了廣播文化,見證了本地電台興衰史,後來更加揚威國際,不僅曾到新加坡開台,更代表星洲在北京插旗。

「退休沒有不捨,反而幾輕鬆、幾安樂,名義上,我已經過了一年退休生活,哈哈。」如無意外,5月25日的《香江暖流》(香港電台第五台,周一至周五上午10時播出),會是麥之華生命中的終極開咪,但退休後仍會繼續發放餘溫,為宗教組織義教廣播。

今年66歲的麥之華生於新加坡,父母是香港人,小學二年班隨家人回流,在這兒讀書成長,在浸會學院(浸會大學前身)修讀傳理系,成為初世代唱片騎師,主持過的節目多不勝數,包括《燭光下》、《芝麻蛋碎》、《童言無忌》、《青春交響曲》、《陽光十二時》等。

「大一那年,我在堂上做演說時,有商台前輩覺得我是可造之材,便帶我面試,一試成功,並在商台實習兩年,畢業後直接過檔港台。」她曾收到音樂系的獎學金,但仍義無反顧選擇傳理系,看來就是命中注定,「其實當年不興挖角,但那次真的是被挖角。」

她的聲音動聽,親和力強,記者覺得跟她做訪問儼如與家中長輩聊天一樣親切,「在港台第一個節目就是《燭光下》,每晚8點到9點,與兩個主持人合作的音樂節目,我會邊播歌邊讀文章。」頓一頓,她補充說:「當年聽眾與主持的關係很純樸,有聽眾問我的句子來自哪本書,說很喜歡那本書,我就會買來送給他們。」

年輕一輩未必知道,麥之華那一代DJ徹底改變了電台文化。「在我們出來之前,電台沒有主持,他們都是announcer,負責宣布消息、介紹歌曲,但由我們開始會同聽眾談心事,主導節目內容,並且選擇與內容有關的歌曲。」

癡心聽迷大膽約會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香港人的娛樂不多,大明星就是廣播劇主角和電台DJ,「電視劇《狂潮》、《網中人》捧紅了周潤發、鄭裕玲,但我敢說電台DJ的粉絲比起來有過之而無不及,尤其是我們每個人各有風格和特色,聽迷都會追住來聽……想像一下,我們每日都會收到一個麻包袋的粉絲信件,不是每星期,是每日!」

由於資訊不發達,粉絲們通常會要求麥之華寄上自己的照片,又會打開心窗傾訴,更有人遇到難關求教如何做人,「粉絲對你付出的是無條件的愛,不問回報,如果你開咪說自己喜歡食拿破崙蛋糕,很快就有幾十個拿破崙蛋糕送到電台,當然,ICAC出現之後,這些禮物都不能收……不過,我都試過一次收到死曱甴,那人應該恨我入骨,哈哈!」

作為當年廣播界紅人,麥之華當然遇過狂蜂浪蝶,最深刻一次是這樣的:「有個男仔約我出街,相約在大丸百貨玩具部見面,當時我已經準備結婚,未婚夫聽到之後,怒火中燒,說要跟我一齊去,結果他認到那男仔後,揪起他的衣領警告他,把他嚇退了,那一刻我都怕他會出手打人。」

然而,癡心情長劍就是一往情深,沒有恨、繼續愛,她說:「意想不到是結婚當日,他送了一張人咁高的賀卡,裏面全部是我的剪報,非常有心,也求我原諒他,祝我結婚快樂,說真的,今日也想再見到他!」

智能手機出現前,電台是的士司機的恩物,有司機會專程去五台山接麥之華放工。談到最喜歡的節目,她笑一笑說:「老土一點說,個個節目都喜歡,特別是《陽光十二時》開始了收聽電話的浪潮,當年工廠盛行,整個工廠同時聽住你,有人會打來點歌給第幾行第幾位的姊妹聽,然後我會呼籲全廠一齊大合唱,那一刻好感動,聽到人毛管戙!」

帶香港文化到星洲

冥冥中有主宰,麥之華與出生地很有緣,成名後又隨老公回到新加坡。「新加坡想發展電視業,於是來港向麗的電視大批挖角,做幕後的老公也被挖走,大大話話幕前幕後連同家屬有成200人,轟動全港,嫁雞隨雞,當然我亦一齊過去。」

她的國語不夠標準,初到星洲只能做廣告、寫稿,後來有專門為藍領工人而設的非國營電台誕生,她獲推薦為開台台長,「台長不用開咪,最滿足是把香港電台文化帶過去,因為當年他們都是只有announcer,沒有DJ,所以新加坡無人知道原來電台可以這樣做的。」

麥之華容許旗下電台廣播中英夾雜,DJ可以說一口藍領國語,句子中又可加入「哩哩囉囉」的助語詞,一度引來政府不滿,承受了巨大壓力,「當時新加坡致力推動華語運動,政府認為我們電台令學生說回不標準的國語……幸好董事局主席撐我們,認為這電台應該要同藍領階層同聲同氣,成功說服了他們。」

在新加坡8年光景,她曾經肩負重任,代表星洲到北京,成為第一個在北京設立辦公室的非新聞性外國電視台,「鄧小平同李光耀是老友,當年一直想模仿新加坡模式,新加坡派我過去,一步一驚心,事事要講『關係』,敏感事情一定不會碰,但你要話頭醒尾。」

「當時,新加坡政府對傳媒的管控比內地更嚴格,講明不能談政治、宗教和淺黃色笑話,比方說,壞人一定要有報應,香港的電視劇可能是結局才會邪不能勝正,但在星洲電視劇,壞人在頭一星期就要有少少現眼報,哈哈!」說罷,她不禁莞爾一笑。

封咪為了薪火相傳

轉眼43年,人生不會一帆風順,麥之華坦言事業總會高高低低,最常遇到的是被好拍檔或好朋友出賣,「人家要上位就會出賣你,但我不會同人爭,當時會不開心,過幾年又會忘記。」但得着總比失去的多,她年輕時擇善固執,每走一步都按部就班,「這行不能一板一眼去做,計劃不及變化快,而且有意外發生的時候,你不能嬲、不該嬲,甚至不要露出忟憎的表情。」

「有前輩講過,做現場節目時,你發覺錄音帶不見了,第一時間不是去鬧人,而是馬上叫人找回錄音,或者啟動應變方案,指摘是無用的,同事見你鬧人,只會愈做愈慌,愈慌愈錯!」知識會過時,智慧畢生受用,她特別想感激第五台的開台台長鄧惠文。

「每一次自己節目做得好,講了一段精采的話,她就會穿上高跟鞋,一步步由台長室走下來,然後抱抱我、錫錫我,肯定我的工作表現。相反,做得不好時,她不會當面鬧,而是叫我入房慢慢談,之後到我做台長,也會這樣鼓勵下屬,讚要即時讚,鬧就收埋鬧。」

因為承先,所以想啟後,她在2014年回港加入《香江暖流》節目,坦言封咪是為了薪火相傳,退位讓賢。

「我霸住個位,下一代就無法上位。」訪問當天她特別帶了兩個「徒弟」到場,一個是合作6年的侯偉新(小新),一個是合作一年的袁梓珮(拔絲),「小新有創意,但不夠穩妥,如兩者兼備,成功便不遠矣;拔絲有我當年的影子,做人好有計劃,但我不想她走冤枉路,需要慢慢學習放下。」

時至今日,她依然是個貼地主持,自言是電視精,無劇不追,展望正值多事之春的彈丸之城前景,「擁抱希望,黑暗總會過去,正如電台人留在comfort zone幾十年,近幾年開始有破格的變化,不再沿用一成不變的方式做節目。」香港的輝煌或者一去不返,像陪伴一代人成長的電台,惟她依然堅信廣播業不會滅亡,「電台是單對單的溝通模式,像有人同你談心事,這是其他媒體取代不了。」

麥之華,很多聽眾以為是藝名,原來,麥爸爸改名時別有用心,「我是家中長女,想我成為麥家之花,取其精華,妹妹叫之慰,意思是麥家的安慰。」做牧師的麥爸爸果然厲害,麥家這朵花,有麝自然香。

 

 

麥之華小檔案

英文名:Deborah、出生年份:1954

學歷:大學畢業、家庭狀況:已婚

興趣:聽音樂、聽電台節目

工作經歷:台長、DJ、編輯、主持

 

撰文 : 潘天惠

[email protected]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