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0年5月5日

林艷虹 訪談錄

八十後骨科醫生李揚立之
原創動物抗疫繪本全球熱傳

獵豹、豬仔、獅子、長頸鹿、北極熊等,一班可愛趣致的動物化身小醫生,深入淺出教授小朋友關於新型冠狀病毒的資訊和防疫貼士,成為許多幼稚園、小學的教材。

說的是近幾個月流行的兒童彩色繪本《抗疫小夥伴》,創作者李揚立之(Lucci)是威爾斯醫院骨科專科醫生,自幼熱愛動物和卡通插畫,曾在非洲、南美洲擔任動物保育機構義工,近距離照顧獵豹、獅子。

她曾與獵豹孤兒Duma相處個多月,回港後以此為靈感,創作了獵豹Dumo和一班野生動物的故事,《抗疫小夥伴》還被翻譯成10多種語言,在網絡大熱。

李揚立之醫生自幼就從書本、紀錄片中汲取了有關非洲野生動物的知識,加上家中有不少動物毛公仔,令她對野生動物充滿好奇,期望有天能在大自然親身接觸牠們。「中學年代養過白兔,2001年讀中大醫學院就養了第一隻貓,直到今日一共有5隻貓。」

作為一個貓奴,訪問當日,她身上白袍的襟章、手袋的布印章,都是自家製的貓貓圖案,貓不離身。

除了養小貓,早年她更與「大貓」—— 獵豹結緣。2005年她仍在求學時,就隻身遠赴南美洲、非洲擔任動物保育義工,照顧野生動物。「當時上網尋找資料,發現很多關於非洲照顧動物的義工申請,有真亦有假,有些機構真心幫助動物,有些純粹想義工捐錢,我花了兩星期搜集資料,找到一些具信譽的機構。」

其中一間動物保育機構由兩名移民非洲的德國人創立,致力投放資源去救援受傷的野生動物,以及照顧母親被獵殺的動物孤兒。「受傷的成年動物待康復後,會放回野外,而孤兒會繼續照顧,捐款亦會幫助當地土著作為醫藥費。」

獵豹比家貓更聽話

一個女生隻身到非洲幾個月,她毫不畏懼,在支援不同機構和遊歷過程中,她更眼界大開。回想當年,身邊大多數義工都是20多歲的年輕人,主要來自歐洲,只有她是香港人。每人每天負責照顧十幾隻動物,主要是餵奶、餵肉,其中一隻與她感情要好的動物,就是母親被獵殺的小獵豹Duma,她和Duma關係好到經常「攬頭攬頸」。

「那些獵豹孤兒都是被人類用奶樽養大,全部有自己名字,你喊牠的名字,便會回應你、主動走過來,個性非常純,似足家貓。至於一些較為兇猛野性的動物或受傷的動物就被安置於圍欄內,與義工相隔一段距離。」

她指,每個圍欄有一至兩隻動物,要很小心謹慎,她邊做邊學。「圍欄內有獅子,讓牠們擁有足夠空間睡覺、跑步,我們在圍欄外把肉扔進去,等待牠們走出來吃,確定每一隻吃過後,便到下一個圍欄繼續同樣動作。」

獅子、老虎、獵豹、大蛇這些令人膽顫心驚的動物,她通通不怕,但她和很多女人一樣,最怕蟑螂。

問她家中細貓和野外大貓(獵豹),哪個較難服侍,她坦言:「細貓日對夜對,就知道牠有多煩,大貓真的很乖,叫牠會走過來,又會撒嬌、懂得自己找廁所,餵食的時候很聽話吃清光,不似家貓般挑食,不愛某些罐頭牌子便罷吃,心情不好便不理睬你。」

她笑一笑再說:「雖然如此,不過大貓只照顧了一個多月,看不到牠成長,很難跟相處10年的家貓比較,只能說各有各好。」

由懂得揸筆開始,她就喜愛畫畫,經歷過照顧野生動物的義工之旅,她以獵豹Duma作為創作靈感,開設Facebook Dumo專頁,不時上載自己畫作。可是,當她創作一段時間後,有義工告訴她一個壞消息,就是Duma於六七歲時因為跑出馬路,被車撞死。

她傷心了一段時間,之後重拾心情,繼續將牠設計成角色,透過不同故事帶出保護動物、環保等正面而有用的社會訊息,啟發他人。

爸爸自創複姓「李揚」

李揚立之醫生的名字,驟耳聽來像是冠上夫姓,其實不是,原來她爸爸姓李,想子女特別一點,於是為她和弟弟改了複姓「李揚」。「『揚』字,其實是跟家庭族譜,『立之』也是跟族譜。」

她笑說讀書時代,同學一直讀錯她的名字,例如「李揚立」、「揚立之」、「李立之」,總是念少一個字。現時醫院內,許多小朋友稱她「Lucci醫生」,覺得叫英文名較親切。

她在美國出生,曾在新加坡居住一年,2歲回港生活,然後到英國求學,2006年考入中文大學醫學院,2011年畢業,行醫至今9年,認為當醫生可以直接幫人,回饋社會。「骨科較少生離死別場面,印象最深刻是在腦科工作,當時每個醫學生要到不同科做實習,我在腦科遇過一位年約17、18歲女病人,無戴頭盔踏單車跌倒撞傷頭,送院時已昏迷,經腦掃描發現腦內全是血,需要即時開刀做手術,之後停學一年,慢慢康復,最後重返校園,真是好好彩,所以我經常呼籲大家踏單車時謹記戴頭盔。」

她主力負責兒童骨科,病人由零至18歲都有,挑戰不少。「雖然小朋友說話直腸直肚,但要了解有什麼病痛就最難捉摸,不似大人會表達,小朋友大多數只會哭,所以做醫生就像偵探,要在他們身上找線索,很有耐性哄他們提供資料。」

常見兒童意外陷阱

她也遇過一些天生骨骼問題,如一出生便脫臼、畸形。而骨科最大的創傷,一是車禍,二是跳樓,提到學生跳樓個案愈來愈多和漸趨年輕化,她感到心痛和難過。「有些小學生跳樓以致盆骨、雙腿嚴重受傷,做完手術也留下後遺症。不過看到他們日漸康復,能夠走路,心情一日比一日好,再次微笑,都感欣慰。但我希望他們不是因為病房有其他小朋友陪伴才開心,返屋企感到失落,又做儍事。」

她感慨,車禍難避免,但跳樓自殺個案是可以避免。「公眾要留意、認真對待小朋友跳樓問題,同時希望大人盡量多陪小朋友傾談。」

從過去診症中,她發現日常生活有不少兒童骨科意外和受傷陷阱。「例如過馬路時,很多小朋友只顧看手提電話,一不留神被車撞倒,所以過馬路千萬別看手機。另外常見小朋友手踭脫臼,多數是媽媽心急過馬路,不自覺地用力拉扯小朋友手踭,以致脫臼,需要送院處理,建議家長和小朋友行街時盡量搭膊頭,不要用力扯小朋友的手。」其他例子包括家長喜愛吊起小孩玩「扮盪鞦韆」遊戲,都有機會扯脫臼,盡量要避免。「還有小心每道門,無論大人小孩千萬不要大力『嘭門』,很易夾斷手指。」

李揚立之日間工作忙碌,下班回家後,晚上才動筆畫畫。她亦不時透過畫畫安慰留醫病童的心靈,例如病房內有小朋友愁眉不展,如果他身上打了石膏,她便在石膏上畫畫哄小孩開心。

除了畫畫,她的興趣多元,例如拉大提琴、行山、水上運動等,更參加過毅行者,可說動靜皆宜。她曾是香港女子棒球隊成員,現已退役。「因為小時候喜歡看漫畫,被棒球畫面深深吸引,中學開始在香港棒球總會學習,然後跟港隊訓練,到大學又打壘球,兩種運動一起玩。」

2003年她正在英國讀書,未經歷過沙士,今年第一次經歷疫情,她指骨科工作影響不算大,但她也有些體會:「可能大家埋怨這段期間不能出街和旅行,但真的要忍一忍,搭飛機始終有很多碳排放,現在一下子減少了,是一個機會讓地球休息,大家可以正面地面對疫情。」

她更花了3個夜晚,創作出簡單易明的中英對照繪本《抗疫小夥伴》,原本只是跟自己身邊的家長朋友分享,沒想到迴響那麼大,一些有心人幫助翻譯成印尼文和菲律賓文,後來又不斷有人與她聯絡,義務幫助翻譯成泰文、柬埔寨文、緬甸文、日文、韓文、西班牙文、法文等十多種語言,在網絡上大熱,小朋友可以透過有趣易懂的圖畫和文字,了解新型冠狀病毒的防疫資訊。

她透露未來會繼續推出兒童書:「本來計劃今年書展出版,雖然7月是未知之數,但仍在努力籌備中。」

 

 

李揚立之小檔案

英文名:Lucci

家庭狀況:父母及弟弟

學歷: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畢業

興趣:畫畫、棒球、音樂

 

撰文 : 林艷紅

[email protected]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