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0年4月21日

陳仲謀醫生 身心掃描

防疫措施的抉擇

人生很多時會面臨很多不同的重要抉擇,譬如繼續升學或到社會工作;三角戀愛中的取捨;國家領袖也會面對艱難的選項,例如:大英帝國首相邱吉爾面臨納粹德軍兵臨城下,鄧寇克海灘數十萬被困的英軍生死存亡,究竟是誓死決戰還是屈膝求和。現在幾乎全世界的政府和人民都正在選擇為防疫而繼續「社會封鎖」,還是為恢復經濟而「重開運作」,這就跟中國亞聖所說「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也」(《孟子.告子上》)的情形如出一轍。

北半球的艷陽初升,本來燃起民眾對疫情可以大大紓緩的希望,但炎熱的新加坡確診人數飆升,昨天新增的確診數字甚至創單日新高,使這個美好的願望差不多完全幻滅。各國專家仍然無從揭開新病毒神秘的面紗,所以暫時不能以純粹科學角度去處理相關的問題。因此,繼續封城或恢復生產成為多國政府一個兩難的抉擇。美國、西班牙和意大利受疫情打擊最大,死亡率也佔頭三位,但三國的領袖都希望盡快恢復經濟運作,當中牽涉內部政治和選舉,千頭萬緒,本文不作討論。

3月底,特區政府頒令「緊急衞生法」,施行「限聚令」,希望盡量減少人群聚集,以免出現交叉感染的機會。法例的實施顯然有效,確診個案由60多宗(當中大多數是輸入病例)下跌到最近的單位數字。教育局似乎有點沾沾自喜,認為4月24日開始的DSE,如期舉行的機會應該是十拿九穩。

政府有關當局樂觀的態度,加上執行「限聚令」的粗疏,都給市民一個「錯誤的訊息」,認為疫情控制在望。所以,早前連續4日的復活節假期,大批市民湧現街頭,食肆人潮湧現,海灘滿是弄潮兒,深水埗區更是車水馬龍,摩肩接踵。有專家目睹此情此景大為緊張,呼籲市民要自律,政府要執法,否則初見成效的防疫措施可能毀於一旦。

進入防疫疲勞狀態

香港部分市民明顯已進入「防疫疲勞」狀態,羈絆在家多月的市民趁天氣良好,一家大小外出唞唞氣,當然無可厚非,但或會令本地的感染率再度上升,抗疫大業功敗垂成,就非常不值得了!17年前港人成功對抗SARS的經驗,對現時抗疫的心態有利有弊:利者是主動戴口罩和做足清潔,弊者是以為5月底氣溫上升,病毒就如SARS般消失得無影無蹤。

事實上,所有專家都認為現在的病毒撲朔迷離,人類必須長期作戰和付出沉重的代價。就筆者的老本行而言,醫治精神病一般所需的時間較長,中間病情每有起伏。有些病人會出現「藥物疲勞」,當自覺精神似乎回復正常,便強烈要求醫生「減藥」和「停藥」。筆者會以專業知識和經驗,根據實際的情況,向病人說明調整藥量必須循序漸進,否則會弄巧成拙,得不償失。小部分病人堅持己見,很容易出現「病情復發」(Relapse),嚴重妨礙復元的時間和機會。

就如微軟的創辦人蓋茨(Bill Gates)所說,COVID-19的消滅有賴疫苗的成功研發。香港是一國際城市,經濟有賴於和全球的聯繫,其他地方未能抗疫成功,我們也難獨善其身。換句話說,香港和全世界是「命運共同體」,700多萬港人的責任是做好自己的本分,避免社區的感染。

當然,長期的社交間距(Social Distancing)對人的身心會造成負面影響,但這是一種無可奈何的責任和犧牲。孤獨和被隔離絕對不好受,不過大家不要遭受這種主觀心理的牽制,應該以科技突破重圍,繼續和外界保持聯絡,例如以ZOOM進行教學和會議。

如果香港貿然放鬆對防疫的警惕,引起「第三波的感染」,情況就會不堪設想,抗疫必然會更加困難,因為市民到時可能會盡失信心。很多工作之能夠順利完成是有賴群體的同心協力並一鼓作氣,如果大家步伐不一致,便很容易在中途絆倒,情形就如「二人三足」的比賽或馬拉松長跑,選手不能停下來,否則便不能賈其餘勇,順利抵達目標。上述的情景猶如當年曹劌在戰場和魯莊公分析戰情一樣:「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港人抗疫的心態似乎已進入「再而衰」的階段,街上漸有不戴口罩的行人經過,食店門口大排長龍,根本沒有安全的距離,「限聚令」形同虛設。市民和政府好像忘記了新病毒的可怕:傳染率是1比3.5,全球感染人數肯定直逼250萬,真實的死亡人數更難以估計;最恐怖之處還是病人在毫無徵狀(Asymptomatic)時已經開始傳染,是名副其實的「隱形殺手」。香港何時才能回復正常?要連續28天零感染才能鬆一口氣!看來這個好日子為期尚遠。

DSE須有萬全對策

現在迫在眉睫的事,算是中學文憑試是否能依原定計劃順利舉行。就疫情暫時紓緩,有關局員和考評局都好像蠻有信心,莘莘學子多年的苦讀沒有白費,能夠安心應考。按最近疫情發展的趨勢,如期考試是應該的,但負責人員必須有「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警覺,籌備多個應變的後備方案。新病毒潛伏在不少沒有徵狀的病人之中,很難被完全檢測出來,例如有一位外國留學生回港後,很自律地在家中隔離,14天之後完全沒有異樣,但因作萬全之計,自掏腰包到私家醫院檢測,結果陽性反應;香港著名歌唱家莫華倫在泰國發病,治癒後乘國泰航空返港,在亞洲博覽館中接受「深喉唾液」測試,最終又出現陽性反應。總言之,COVID-19詭計多端,如果市民掉以輕心,警戒鬆懈,它就會乘虛而入,釀成更大的災害。

話當說回頭,當DSE進行當中,香港如果出現疫情大爆發,當局必須以考生的健康作為大前提,作出重要的抉擇。若然,當局不想作出這樣的抉擇,現在就要加強宣傳,嚴厲執法,最好是緊急下令所有市民在公共場所必須佩戴口罩。

復甦經濟和生命健康同樣重要,孰輕孰重?見仁見智!熊掌和海鮮都是美味,孰優孰劣?很多時都不會是老饕的公論,而是在廚師的控制範圍之中。饞嘴的人都希望庖丁有智慧和技巧,烹調出為大多數人接受的菜餚。

撰文:陳仲謀醫生_香港精神健康議會召集人、香港精神健康促進會主席

 

[信健康] 對抗疫情非難事,防疫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