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0年1月21日

陳仲謀醫生 身心掃描

精神海嘯情緒狂潮

今年本專欄首篇文章已經和各位見面,題為〈新年祝君精神好〉。的確,1月初的香港社會較前平靜了,某些酒樓茶室再次出現市民排隊輪候的長龍,而半年以來絕跡的「內地客」又重出江湖,混雜於擁擠的人潮中。如果遊客沒有注意部分銀行和商店裝上了礙眼的慘白圍板,又不覺彌敦道上很多路面崎嶇不平,香港似乎是什麼事都沒有發生過,仍然太平如昔。

隨着台灣總統選舉塵埃落定,中美又簽訂了「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筆者相信香港街頭的大規模衝突,或會有半年多偃旗息鼓,直至9月的立法會選舉為止。我們應該有大半年的平靜生活,休養生息。筆者最近看了兩個報告,心頭一凛,打消了上述美好的願望。

早前,香港大學在極具權威的英國醫學月刊《刺針》(Lancet)發表了一份研究報告(香港已有多份報章節錄轉載),詳細調查港人在社會動盪時的精神狀態。這個研究已經進行10年,本期是比較2014年「佔中事件」前後和2019「修例風波」對港人精神健康的影響。今次調查訪問了1700多名18歲以上的市民,發覺有11%疑似患有抑鬱症,較「佔中」前增加了5倍;而創傷後壓力症(PTSD)徵狀,在去年9至11月間錄得32%,是「佔中」後的6倍。總結是在這段艱難時刻,每5個香港人就有1人患上情緒病。

負責人梁卓偉教授認為港人這種精神狀態,類似經歷了嚴重的天災蹂躪、戰火洗禮或恐怖襲擊。他更進一步指出香港的精神健康治療系統,在質素和數量上都難以應付市民現在和未來的需要。長遠而言,港人在這種惡劣的精神狀態中,將會如火山爆發一樣,揚起萬丈的灰燼,引動海嘯,激起巨浪滔天,狂潮席捲「東方之珠」的每一個角落。有識之士當然不能不「先天下之憂而憂」!

本地精神健康治療系統不敷所需,是老生常談,筆者聲嘶力竭呼籲,要求有關當局解決「四不一無」的癥結(詳情請參考2019年12月24日本欄),但屢屢變成曠野中的吶喊!

人手不足

另外,報載立法會衞生事務委員會召開會議,討論「精神健康服務」問題,接受議員的質詢。2017年成立的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主席黃仁龍大律師強調有關的服務需求,在經歷過去年的風波後,有如「地震之後的海嘯」。黃主席說明政府知道問題的嚴重性,已準備設法應付,但專業人士的不足是難解的困局,惟有加強宣傳,盡量減少市民墮入精神病的羅網。黃先生是一個有心有力的賢達,但在種種不利因素影響下,惟有嘆一句「巧婦難為無米炊」。

雖然有好事者揚言香港近月發生兩次「有感地震」是不祥之兆,某些玄學家更誇誇其談,紛紛發表高見。精神健康是科學,不涉及風水命理和憑空猜測。前文所引述的地震海嘯是比喻人們情緒的狂潮洶湧。希望源自武漢的「新病毒肺炎」不致令港人再度成為驚弓之鳥,使早已繃緊的情緒再受到外來的擠壓。

本會(香港精神健康議會)部分成員,曾在兩年前對黃仁龍主席深刻反映本港嚴重缺乏有關專業人員的事實。當時獲政府委以重任的諮詢委員會主席黃仁龍,說他的工作如同在大海中駕駛一葉扁舟,寓意面對的困難將會極富挑戰性。

縱然政府腰纏萬貫,猛然醒覺,大破慳囊,全力投資改善香港的精神健康服務,但解決人手不足的問題絕不是可以「朝種樹,晚鎅板」。

英國的醫療系統NHS(National Health System)同樣面對相似的難題,所以在最近的國會大選中,兩大政黨都承諾向醫療服務增加撥款。其實,英國政府早已預備20.3億英鎊,在2023至2024年度改善該地的精神健康服務,特別着力於增聘人手(整個聯合王國的各地平均空缺是9.6%,而顧問醫生的出缺從2013年的5%增至2019年約10%)。

大英帝國雖然無復當年雄風,又適逢「脫歐危機」,但仍然竭力維持對國民的核心服務水準(精神科醫生的比率是1比12000,香港是1比20000多)。英倫當局財政捉襟見肘,服務自然不及其富裕的盟友(美、加、紐、澳的比率都大約是1比8000),但仍然以積極主動和具前瞻性(Proactive)的角度去處理施政的優先次序,尤其留意青少年精神失衡的上升趨勢(香港在「修例風波」中,精神最受困擾的相信是大學生和中學生。教育局曾致函全港中小學,制訂「個人化的長期訓輔計劃」)。比較之下,讀者應該明白兩地對處理相類問題的優劣得失。

形式刻板

戴妃在車禍中慘死,令兩位小王子精神大受打擊。他們長大後,曾到世界各地宣傳精神健康教育。最近,廣為全球注目的英國足球賽再創新猷。在威廉王子主導下,本年的英國足總盃在32強開始,開賽時間會順延1分鐘,以便在球場內的大熒幕播放一段短片,宣傳推廣精神健康。

筆者認為彼邦的宣傳方法非常有效,能針對英國人對足球運動的熱情,又在最適當的時間和地點播放,而在影片中出現的人物,包括了不少家喻戶曉的知名人士,例如現役和退役的球星,還有現任國家隊教練的修夫基(Southgate)。這齣短片名為Heads-Up(昂首行動:病人不避困難、不怕歧視、爭取支持、奮勇向前),主題清晰有力,強調「互相幫助,攜手同行」的訊息,說明真正的健康是要靠身體和精神相輔相成,不可偏廢。

希望有關當局明白,中國先賢的兩句名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及「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特區政府的宣傳依然故我,仍主要依賴電台和電視的「免費廣告」,形式刻板,缺乏吸引力;必須另覓蹊徑,因為接觸傳統傳媒的青少年相對上愈來愈少。

香港現在面對的精神海嘯、情緒狂潮,人人有責,正所謂「覆巢之下無完卵」。香港不是處於地震帶,沒有烈燄的燒融,海嘯的吞沒,可是族群中的撕裂,就如冰島位於「北美板塊」和「歐亞板塊」的裂縫上互相碰撞,隨時會發生毁滅性的自然災害。天災是人所不能控制的,但人禍卻是咎由自取。

撰文:陳仲謀醫生_香港精神健康議會召集人、香港精神健康促進會主席

 

[信健康] 捍衛健康非難事,精神健康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