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0年1月7日

陳仲謀醫生 身心掃描

新年祝君精神好

本文是敝專欄在2020年首次和各位讀者見面,首先祝大家新年快樂,身心健康。去年是香港的多事之秋,元旦大遊行的衝突,顯示亂局未止,甚至有蔓延趨勢。很多市民都人心惶惶,不知道蒙塵的「東方之珠」何時才能重現昔日燦爛的光輝?

今年可能是世界歷史展開嶄新一頁的年代。美國總統大選密鑼緊鼓,英國脫歐在即,歐盟的定海神針德國總理默克爾將不再競選連任,法國內亂未息,日本藉舉辦奧運會欲重振雄風,北韓年輕領袖不甘蟄伏,中國經濟發展的步伐減速。全世界的板塊都在互相碰撞,地震似乎亦難以避免。香港地理上雖然不在地震帶,但國際政治經濟的鬥爭,一定會將我們捲入漩渦之中,尤其在中美角力的格局下,「東方之珠」正搖擺於風眼的邊緣,隨時會有被狂飆吞噬的可能。能不令700多萬市民中的部分人憂心嗎?

世界衞生組織(WHO)2000年時預測抑鬱症在「人類殺手榜」中將從第四位爬升到次席,事實上不需世衞確認,早在幾年前世界各地的專家都異口同聲認為上述預測已提早達標。

港大公共衞生學院去年公布年度的調查,發現港人患情緒病的比率為9.1%,而其中有自殺風險的高達4.6%,兩者都創歷史新高。港大醫學院院長梁卓偉醫生慨嘆,抑鬱症已經成為「疫症」。稍後,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教授宣稱,由醫管局管理的「24小時精神健康熱線」,求助個案由年初約2000宗,到年中後大幅上升至3000多宗。無可否認,這個數字的飆升,與半年以來的社會運動有直接的關係。最近,有某報章根據其訪問調查,推算港人「不開心」達七成。所以,有專家認為港人患上「普通精神障礙」(CMD)的數目也會相應上升。

特區政府在戎馬倥偬之際,有什麼辦法去幫助普羅大眾呢?

兩年前,有關當局曾邀請前律政司司長黃仁龍出任「精神健康檢討委員會」主席,以諮詢各界有關改善香港精神健康服務的意見,特別優先處理青少年問題。該報告應該在去年底公布,但可惜至今仍然未見蹤影。黃資深大律師曾表示該委員會除了希望廣納民意外,還會積極向政府提供實際可行的紓緩措施。

善用資源

筆者曾向黃主席說明「四不一無」(不足、不均、不準、不全和無一個有權有責的統籌機構)的現況,並促請他優先考慮成立精神健康局或公署(Mental Health Bureau or Commission)。如果有這樣的組織,就可以名正言順,立即提綱挈領,一把抓起「四不」,將它們好好梳理。

本文關心的問題,顯然不是列在政府目前議事日程的前列,而大部分市民都要忍受「精神亞健康」,防止墮入精神病的行列中。這樣,我們就要好好利用現在的資源:

香港有一個慈善組織,為針對精神科醫生不足的缺陷(世衞標準是1比10000,香港是1比20000),病人輪候公營醫療服務曠日持久,便和香港精神科醫學院合作,出資資助有需要的市民,以較低廉的價錢獲取私家醫生的服務,為期8次,超過次數者,要返回公營醫療的大隊輪候。據說有80多位醫生參加了這個計劃,雖然獲益的人數不多,但也算是聊勝於無。

另外,社會福利署逐步在全港18區(現在已在11區成立)建設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Integrated Community Centre for the Mental Wellness, ICCMW),由各個志願組織承擔日常的運作。此類型的中心是參考外國的經驗,至於成效怎樣,就要拭目以待。不過,筆者希望社署和有關的非政府組織,要加強宣傳和增加當中工作的透明度。

最後,醫院管理局也知道其屬下「七大聯網」,存在對全港市民「不均」的現象,例如:某專科在A聯網中,新症只須3個月的等候;但在B聯網裏,同樣病情的病人則要苦候超過一年。管理層為紓緩上述的不公平,例如精神科,便在特定幾間醫院加開門診服務,跨區接受有需要的病人求醫。筆者有一位親戚,數年前在沙田威爾斯親王醫院輪候耳鼻喉科,當值職員便轉介他往大埔那打素醫院,謂等候時間可以縮短一半,可見同一聯網(新界東)亦出現「不均」的情況。

在緊絀的情況下,當局必須善用有限的資源,更須公平對待病人。

「安心」為上

筆者經常勉勵病人,求人不如求己;政府提供的服務差強人意,市民便要自求多福,正如《孟子·盡心章上》:「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社會賢達可以出資幫助貧苦病患;黎民百姓,安守本分,人助自助。作為一介庶民,怎樣可以在這個紛亂的局面中自保,進而保衞家人,惠及親朋呢?

今年香港的形勢內外交困,患上情緒病的人數必會增加,已經是捉襟見肘的精神健康服務定會雪上加霜。港人焦慮持續多時的抗爭活動沒完沒了;困擾的僵局愈演愈烈,很多人的頭上都籠罩着愁雲慘霧,抑鬱精緒難免油然而生。

俗語說:「治病先治其心。」外在環境影響內心情緒是一個因果循環,所以首要是「安心」。楚威王面對疑難,便會「臥不安席,食不甘味,心搖搖如懸旌,而無所終薄」。(《戰國策·楚策一》)筆者不去討論究竟是「旗在動,還是心在動」。總而言之,一切以「安心」為上:

如果市民想保持精神健康,對抗壓力,就要做「格物致知」的工夫。香港7個月來的動亂,市民撕裂,族群仇恨,家庭不和,多是網上無數的「假消息」(Faked News)所挑撥的。所以,大家必須求證消息的真偽,然後「誠意正常」,把持好做人宗旨,堅決與暴力割席。接着是一連串的「修身」:

1.保持心境開朗,有良好的睡眠時間,享受用餐的滋味,而拒絕「三高」的垃圾食物、酗酒、吸煙和濫藥,更不要做手機的奴隸。

2.經常和家人有正常的溝通,主動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交往,堅持恒常的「有氧運動」,以分泌適量的多巴胺,促進情緒的穩定。

3.嘗試新的體驗,到郊外欣賞大自然,多曬太陽,製造維生素D,這就是「野人獻曝」了。

若然各位成功「修身」,便可以將自己的經驗推薦給親朋戚友、隔籬鄰舍,這也不失是「齊家」的工夫。

撰文 : 陳仲謀醫生_香港精神健康議會召集人、

香港精神健康促進會主席

 

[信健康] 捍衛健康非難事,精神健康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