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0年1月3日

張綺霞 訪談錄

啓愛共融基金創辦人 經歷極度窮困 走上扶貧之路

傅雅妮(Elli)自言是個十分「硬淨」的人,有着坎坷的過去,她比其他人來得勤奮,走過極度貧窮、垃圾桶撿食物的日子,曾兩度自殺,熬過情緒難關,成為公司市場部高層,然而她卻一直不快樂。

「我一直以為因為小時候貧窮所以才不滿足,有天我突然醒悟,我不快樂不是因為錢,而是因我家庭破碎,因此我想注重家庭工作,如果家庭健全,父母沒有在孩子成長中缺席,沒有只顧賺錢不理孩子,其實不會有那種不滿足。」

有了這醒悟,她開始專注慈善工作,更毅然辭去高薪厚職,用積蓄成立為基層青少年和家庭而設的服務中心,派發食物、提供空間之餘,也希望讓他們明白,自己也有力量改變人生。

在Elli一手創立的啓愛共融社區中心(J Life)內,似乎總是人滿為患,下層正在舉行基層媽媽聚會,不少都是來自新移民家庭,大家互相支持彼此分享生活點滴,紓緩感受和壓力,上層也有一些媽媽在做義工,邊做邊學電腦等知識,四周又堆滿各種各樣的食物。

 

中心不時收到來自酒店自助餐剩餘的食物、超市將到期的包裝食物等,定期分發給深水埗區的有需要家庭。分發食物也有條件,首先要家訪判斷資格,再者要恒常來取食物,以證明真的有需要,而與其他機構不同的是,從搬運到店內、到分發給其他人的,都是來自低收入家庭的義工,來做義工的,所得食物也將更多。

Elli表示,自己一直想成立一個不那麼傳統的慈善機構,讓其他人相信,就算是活在貧窮中,也可以活得很有力量,「派食物只是一個工具,我最想做的是賦權(empower),讓他們明白,不只要取得什麼,而是要懂得分享。只是拿東西,這個動作很難長遠地幫助他們,會讓他們覺得,你有錢,你給我是正常的,因為坊間做慈善都是無條件派發。」

她笑言,起初搞機構,不少受助家庭更覺得她是來自政府,取食物是理所當然,「他們覺得我們是受薪的,自然要來服務他們。所以為何香港人那麼不喜歡他們?其實是整個社會氣氛都在教育他們這件事。」但在這裏,要取得食物,卻要先勞動,「想要就幫手搬,大家組成人鏈從街上搬到店內,我也特地找教練教他們正確搬運方法,不要傷到身體。」就算是青少年中心的飯局,食物也要他們自己煮。

引來非議聲音

自資成立慈善基金至今,超過7年, 也有很多非議聲音,例如指摘她幫助新移民家庭,他們已經有綜援還要拿資源之類。「無論如何,小朋友也是無辜的,最重要是如何幫助他們明白可以靠自己脫貧,可以不靠政府的錢。」因此她希望透過勞動,勸勉新移民婦女,要多多增值自己,不要只是安於被幫助,不要只是想如何取得,不要讓人看不起。「她們也很勤力帶大小朋友,一些讀醫科或者護士,一定可脫貧。」

就算是創辦人,她也不會在中心內有階級差異,一起幫忙搬抬,一起吃飯,不是簽個名就走,每天都是最後一個離開。「這樣才有人服你。」加上是自己出錢搞,所以也來得有牙力,說服其他人擔任義工、出手幫忙。

除了3間中心,她最近更新成立社企,專門售賣其他人轉贈、未賣出的產品,及區內基層媽媽製作的小飾物,而裏面的員工都是基層家庭婦女。她笑言,中心最大的開支是租金,但為了貼近這些居住在劏房家庭和公屋家庭,也要硬食,希望社企的收入也可幫補,不要只是靠捐款維持。

窮得拾荒充飢

如今Elli如此努力助人,是因為曾經活在極端貧窮中,因此更能感同身受。大陸出生,母親是有錢人家的女兒,讀書很多,卻碰上了文革,草草下嫁擁有香港身份證的丈夫,雖然對方性格古怪,不懂得跟別人溝通,經常被「搵笨」,仍與他生下兩個孩子。最後孩子可以申請來港,但母親仍在上面被批鬥。

Elli 3歲時與哥哥來港跟隨父親生活,那時是七十年代,爸爸是地盤司機,老闆讓他住在地盤中的辦公室,他卻不懂料理自己和孩子生活,「只覺得爸爸無論講什麼都九唔搭八,因此我經常跟自己說話,後來長大了,才知道他是有自閉症。」兩個孩子沒有上學,每天就等爸爸晚上收工回來,用柴燒水,把所有食物扔進鍋中煮熱吃,白天在地盤內遊蕩,餓了就去垃圾桶翻出別人食剩的飯盒吃,最後被一個社工發現。

「那時候我不太清楚那個人來做什麼,只是她告訴我,垃圾桶裏的東西很髒,不能吃。我說,可是我餓。然後她就抱住我哭。」幾天後,就有政府人員登門造訪,調查過後,他們也被送去孤兒院。「那時候我憎死那社工,因為她來了後,我就再也看不到爸爸和哥哥,住在宿舍中,經常哭。長大了回看,才知道是為我好。」

她在孤兒院後居住了10年,起初情緒很難適應,哭了半年,卻也訓練出嚴格紀律,很小就懂得照顧自己。「在我眼中, 沒有什麼是做不來的,為了生存,沒有家人,什麼都要自己來,所以我很聽話勤奮。」

升上中學後,母親得到平反,終於獲批來港,接回孩子一起生活,然而經過文化大革命的摧殘,有嚴重情緒問題,雖然勤奮工作,一家仍生活在困苦中,「我很明白什麼是貧窮。」他們住在安置區的100方呎鐵皮屋內,冬天非常寒冷,夏天熱到要睡在地上,「從前沒有現在那麼多慈善機構幫助,也沒有綜援,我12歲放學後,就在工廠做兼職,幫電視機調色,雖然這是犯法的。那時候氣氛是這樣,大家都很勤力,不會只想如何取得資源。」

家裏氣氛不好,有各種壓力,她自己也患上情緒病,「小時候的經歷太艱難,而且也沒有人照顧,很多情緒出現,很多問題一直無法解決,從小我就不太懂什麼是快樂,沒有了童年,不懂去玩,看到玩具我都不懂笑,只是想着如何搵錢。」平時她都將情緒收藏得好,靠藥物支撐,但當累積到爆煲,她也曾兩度自殺,最後被人發現救回。她覺得這是「神蹟」,最後打消念頭,但不快樂的情緒仍伴隨。

有信仰懂釋懷

中學畢業,她馬上出來工作養家,從接待處做起,「等錢開飯,因此我什麼也肯做。」因為勤力肯學習,最後慢慢晉升至市場部高層,然而她一直活得不快樂,自從有了信仰後,才慢慢學會釋懷,某天她突然頓悟,決定要放下對過去的執着,生活才開始改變。「人生不能總是一帆風順,就算經歷很辛苦的東西,沒有人知道以後如何,但不懂放下,便看不到未來怎樣變化。」

活得更快樂後,她對未來的想法也不再一樣,從2007年開始,她轉為兼職工作,積極參與不同地方的扶貧工作,幫助非洲、緬甸的貧窮小朋友,也萌生在港推動慈善工作的念頭。一次她在電視看到有店家故意倒水在麵包上扔掉,也不願別人拿取,讓小時候活在窮苦中的她很氣憤,於是她一個人由深水埗走到太子,逐家麵包店拍門,一晚收集到250個麵包,派發街坊。

她思考,香港每天扔掉大量食物,但對於窮苦家庭來說,這些衣物都是非常難得,於是想到,不如成立青少年中心,派麵包煮東西吃,與他們聊天,勸他們重拾學業?在2012年創辦中心後,不少食物銀行主動聯絡,於是她又成立家庭服務中心專門派剩餘的食物。當年只有10個年輕人來訪,如今已經有超過200個服務對象。而派發食物方面,也有1000個深水埗區的家庭受惠。

所有積蓄都放在機構上,估計花了百多萬,起初她也曾感後悔,尤其是起初沒有人幫忙,一個人搬25公斤的米,最後扭傷腰,住進醫院,沒有收入,也在過勞狀態,「那段日子很累,從前做市場銷售,很多手下,如今一個人要做如此多東西,也會想,我是否能負擔?」但思前想後,她決定還是走下去,因為她很享受改變別人生命的過程。做了一年,慢慢多人認識,然後有捐贈者出現,不但更主動為她聘請員工,給她出糧,大大減輕負擔。其後更有不少捐贈者出現,規模因此愈做愈大。「開始時只是嘗試,沒想過會有今天。」

當初看到存款數字直線下降,她也不太擔心,「要回頭一定可以,不會找不到工作。」如此瞓身搞慈善,家人可會擔心?她笑說,「我也有養家,很有計劃讓家裏有固定收入,所以反應也不算大。」然而不少旁人也難以理解,為何要放棄高薪厚職轉投這個金錢回報不大的範疇,「但慢慢他們也會認識到,其實我是做很有意義的事。」

 

傅雅妮

出生地:中國

職銜:啓愛共融基金創辦人

曾獲獎項:南華早報「第五屆香港精神獎社區事務貢獻獎」

 

 

撰文 : 張綺霞

[email protected]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