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9年12月19日

王嵐 訪談錄

澳洲大學碩士畢業 李晴峯追夢成殯儀策劃師

面對失去親人摰愛的遺屬,人們習慣以一句「節哀順變」表達安慰。節哀順變出自《禮記.檀弓下》:「喪禮,哀戚之至也;節哀,順變也,君子念始之者也。」指當有親友離世,我們難免傷心過度,所以勸喻人節哀,即按捺克制,並順應壽有盡時這個無法扭轉的變化。

要知道傷心總是難免的,與其勸人壓抑傷感,入行5年的殯儀策劃師李晴峯(Martin)認為:「好好面對悲傷,不迴避而是接受傷心的情緒,既是對逝者的尊重,也是對喪親者而言最好的安慰。」

談及喪禮,大多數人都會首先想到身披黃色道袍、手持搖鈴在「破地獄」的「喃嘸師傅」。惟Martin工作的主要場地並非傳統殯儀館,而是白色或柔和色調為主的教堂和簡潔場所。工作中沒有吵耳的哀樂,沒有元寶蠟燭金銀衣紙,而是一首首輕柔的旋律、一份份載滿回憶由親人或編輯撰寫的人物生平場刊。

本港傳統的喪禮儀式較為公式化,但近年人們對喪禮的要求愈來愈高,更希望儀式能緊扣逝者的生命歷程、年齡、性格、個人喜好等,以示尊重和紀念。因此出現了以基督教、天主教或無宗教人士為服務對象的「殯儀策劃師」,「我們根據逝者及其家屬的期望和要求,包括場地布置、儀式流程、場刊設計、遺照選擇等,度身訂造一個個人化的安息禮。」Martin解釋道。

 

看圖片似婚禮

10年前一部日本電影《禮儀師之奏鳴曲》讓大家對「禮儀師」有了全新的認知,也讓大家知道,喪禮也可以是莊嚴而優雅。電影中做納棺師的男主角穿着一身整齊黑色西裝,細心地為遺體淨身、化妝、入棺,過程莊嚴且有條不紊,專業形象打破了一般大眾對殯儀業的固有觀感。隨着時代轉變,從前被人認為屬於「厭惡性行業」的殯儀業,近年漸漸多了年輕人入行。

大學時期的Martin於澳洲修讀活動策劃及市場營銷,畢業一年後回港,「返港後我在教育機構工作,主要負責行政事務,但工作的兩年間,雖然生活非常穩定,但我已預見到自己做到60歲時的樣子,當時便想自己是否想一輩子都這樣生活?當然我不覺得那份學校的工作不好,加上待遇也很好,只是更想做一些有意義的工作。」

何謂有意義的工作?Martin停幾秒再剖白:「即是我知道自己在學校的這個齒輪誰都可以替代,便想去做另外一些未有更多齒輪,或需要更多齒輪去推動的事。可以說是追夢,只是當時我連自己追什麼夢都未有頭緒。」

辭職後,Martin用了半年時間尋尋覓覓,「有一日看到一個很特別的招聘廣告,上面只寫了簡單的『禮儀助理』、『與哀傷者同行』。」

這一個職位並沒有要求大學學歷,Martin指當時自己亦是估估吓:「我覺得似是這一行,但又不是十分肯定,再上網查公司名,一看網站和那些圖片,第一個感覺是:『咁似wedding嘅!』因為主題都是白色、素雅的花、教堂等等。」

這家公司名為「愛百合」,專門提供基督教、天主教及無宗教喪禮儀式和服務,Martin本身為教徒,更覺合適,於是加入成為一分子。

事實上,喪禮亦是活動策劃的一種,修讀活動策劃的Martin亦言:「因為喪親者的情緒不穩定,所以很多事會由我們提供協助。老實說,失去親人已經很難過,同時還要處理很多繁複的文件、要去不同的政府部門、要安排儀式活動的各個細節如聯絡場地、訂花等等,真的非常勞神傷身。」

其公司團隊的工作便包括了處理文件,如到生死註冊處登記、領死亡證、到衞生署及食環署申請預訂火化爐的事宜,以及安排安息禮的細節,如棺面花、場刊樣式等。「我們希望幫助喪親者處理這些繁瑣的事情,讓他們留更多時間和精神給自己,以及其他家人。」

Martin體諒地說:「很多人失去至親的時候都要忙於打理後事,沒有機會好好哀悼,心裏的悲傷無法釋懷。但其實傷心是需要面對的,所以我們和喪親者不是單純一個買賣的關係,而是一個協助者的角色,協助他們面對悲傷、過渡悲傷。」

粉紅安息禮拜

生命的消逝往往令人心痛黯然,然而並不是所有喪禮都是只是得黑或白兩種顏色,「我試過籌辦一個安息禮拜,家屬邀請所有來賓都穿着先人最喜歡的粉紅色到場。於是當天有人穿上粉紅色恤衫,有人打上粉紅色領呔,也有人戴一副粉紅色眼鏡等等,一起送別那一位他們心愛的長輩。」

也不是每一次喪禮都是愁雲慘霧的,若逝者已屆八九十歲高齡,都會被視作笑喪,家人會比較容易接受逝者乃完成一生的使命而離去,故氣氛相對地沒那麼沉重。

「試過有一位年紀大的男士過身,他的子女都在外國長大的,亦有家人當牧師,所以比較容易接受。當時因為市區的火化爐都滿了,所以他們選擇於平日到長洲進行儀式。而他們對服飾沒太多要求,送別者都穿得很輕便,有的更穿短褲,好像家族旅行似的。」

Martin更指當日儀式結束後,大家還在長洲吃了一頓豐富的海鮮餐才解散,「其實安息禮或告別禮等儀式,其中一個重要的目的是令仍然活着的人得到安慰,然後有動力繼續走下去,我覺得這家人的氣氛很好,完全達到了以此活動來連繫各人的意義。」

籌辦喪禮的絕大多數均為喪親家屬,惟Martin亦曾遇過客人是為了自己的喪禮而上門。「那是一位先生,他與太太一起上來。」原來那位醫生知道自己患了癌症,不忍心妻子要承受着哀傷同時為張羅自己的身後事而勞累,所以預先與妻子一起準備。「他們看來四十來歲,沒有子女,所以若丈夫離開,喪事就全落在妻子一個人身上。」

他說當時那位醫生名義上是為自己安排後事,但在籌備的過程中,很明顯感受到他其實是為了太太,「當中他有表達自己的想法,亦同樣非常尊重太太的意見。」這位醫生過世後在教堂舉辦了喪禮和追思會,「原來他在業界是很有聲望的人,同一行業的人、多年來的學生等等,兩場共來幾百人,非常大型。可以想像若所有事情都由太太一人打理,會是非常吃力的事。」

加入殯儀業後,Martin坦言自己對生死的看法或多或少有所改變,「會入行當然是自己一向不是傳統或有禁忌的人,我的家人也比較開通。不過就算不抗拒,但工作中接觸那麼多不同的人與事,間接地經歷很多不同的離別,以及看到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和關係。例如有些父母送別子女、有些則是與自己差不多年紀便過身,都會令自己有不同的反思。」至於有沒有遇過古怪事?他搖頭說沒有。

握手隱藏意義

任何工作都有苦與樂,而這份職業最讓Martin觸動的卻是一個最普遍的肢體動作,「就是握手」。

他笑着解釋:「其實傳統這一行的人是不太和別人握手的,他們都只是點頭。大家都習慣了這種方式,可能是一種忌諱,亦可能大家只是覺得意頭上不太好,所以就沒有『握手』這件事。但我們會和客人握手,第一次見面會握手,完成整個安息禮亦會。」

Martin停一停再詳細解釋:「最初的握手和最後那個握手分別非常大。第一次見面的時候,大家互不熟悉,是單純陌生人碰面的握手,一個禮貌性、招呼式的握手,輕輕的。而當安息禮完結之後,家屬們的握手是用力很多,而且他們整個面部表情更加豐富,肢體表現更加親切,很多時更會送你一些小禮物作為謝意。我自己對於這個轉變特別感受深刻,那一刻會很切實感受到對方對你的感謝和信任。我想就是這一下握手,讓我知道自己做了對的選擇。」

喪親者面對痛失所愛的傷痛,未經歷過的人的確未必會感同身受,而如Martin般的殯儀策劃師的存在,可以讓親屬們不再疲於打點細節,而能安心地好好憑弔先人。「我們想讓大家知道告別可以有很多不同方法,希望可以知道喪親者內心的需要,然後與社會不同單位及機構合作,達到他們的心願,如預設醫療指示及居家死亡等措施。」

Martin希望,作為這個特別行業的其中一個小小齒輪,可以通過自己的專業和誠意,幫更多人完成生命紀念儀式。

 

李晴峯小檔案

出生地點:香港

家庭狀況:已婚

職業:殯儀策劃師

年資:5年

學歷:活動策劃學士、市場營銷碩士

 

撰文:王嵐

[email protected]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