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9年11月22日

張綺霞 訪談錄

阿富汗文化及考古專家 細說以生命保存寶藏經歷

文化何價?可能許多人都說不上來,香港習慣抹去歷史, 追求不斷的發展,但在地球另一邊,有人為捍衞自己身份與記憶,不惜付出性命。阿富汗就是其中一個例子,七十年代考古學家在當地挖掘出珍貴文物,包括知名的「巴克特里亞黃金寶藏」,成為重要的文化見證。

隨後這些考古大發現在戰亂中成為被盜和破壞目標,有一群人拚死抵抗,如今的阿富汗訊息及文化部副部長穆罕默德巴瓦瑞教授(Mohammad Bawary)是其一。早前他與阿富汗國家博物館館長穆罕默德拉希米(Mohammad Rahimi)把他們曾守護的多件珍寶帶來港,讓港人可認識阿富汗歷史。

阿富汗國家博物館與香港歷史博物館合作舉辦的「塵封璀璨──阿富汗古文物」展覽正在舉行(至2020年2月10日)。巴瓦瑞教授笑言,香港和阿富汗有不少相通之處,同樣是東西文化滙聚之處,不同文化在此產生聯繫,因此應該對展覽更有感受。

這個展覽已經在世界各地巡迴了13個國家、超過29間博物館,挑選了國家級珍寶共231件,從阿富汗4個知名的考古地點出土。當中的亮點是出土自「黃金之丘」蒂拉丘地的文物,其出土金器製作於2000年前,卻非常精緻和時髦,保存良好,反映古代巴克特里亞生活之富庶,及當年工藝的精湛。

在多年的社會動盪中,一直有傳言指這些珍貴的文物已全被毀壞或盜走,尤其是「黃金之丘」的巴克特里亞黃金寶藏,巴瓦瑞教授想透過展覽告訴世人,這些代表阿富汗文化驕傲的珍品,都被博物館員工及其他歷史學者冒生命危險保存下來,沒有因為戰亂而消失。「我們會為此冒犧牲性命的代價,過去如是,將來也如是,不會讓過去的歷史和文化就此消失。」

古代文化滙聚地點

在古代,阿富汗有如東西文化交滙的十字路口,同時受中國、印度、希臘、埃及文明影響,早在青銅時代就已經展現。法羅爾丘地出土不少青銅時期文物,證明從遠古的時候阿富汗就是文化滙聚之處。

雖然當時發現這一些寶物的農民打算瓜分金銀,用斧頭將部分文物劈碎破壞,幸好阿富汗國家博物館的專家及時拯救,才沒有被變賣掉,展覽中展出了一些金碗殘片。

這些器物有4000年歷史,製作於公元前2200年至公元前1900年,約為中國夏朝,早在青銅時期,當地的煉金工藝已經超前世界,「在其他地方都找不到」。金器上的幾何紋及動物紋是中亞早期文明常見紋飾,顯示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及阿姆河文明的共同影響。

阿富汗也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據點,經歷過不同文化和皇朝的統治,先是古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古希臘亞歷山大大帝的塞琉古帝國,當地的巴克特里亞地區更成為國內最大的貿易中轉站,隨後希臘巴克特里亞王國獨立,成為中國歷史所記載的大夏。公元前二世紀,多個遊牧民族入侵大夏,包括《史記》、《漢書》都有提及月氏人,其後月氏人控制大夏,建立貴霜王朝。

重大發現「黃金之丘」

「黃金之丘」的文物正是與月氏人有關,當地挖掘出6座在公元25至50年建立的墓地,推斷屬於月氏人首領及眷屬。當中的金器混合多元文化的影響,例如君主與龍吊飾之中,除了有中國文化創造出來的神獸,君主身上的衣飾風格和面貌都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此外也有希臘風格的器物,例如勇士圖案鈎扣刻畫了典型的希臘勇士模樣;騎海豚的丘比特金鈎扣雖然來自希臘神話,但當中的海豚更像是當地的江魚,反映外來故事如何融合阿富汗文化。

 

而在另一個考古地點貝格拉姆,出土的文物也反映不同文化的影響。這個遺址先後被挖掘出兩間皇宮密室,共約2000件公元一世紀的文物,當中滙聚了印度風格的象牙雕刻、古希臘羅馬風格的玻璃器皿、印度的佛教《本生經》故事象牙雕板,甚至是中國漆器等,種類之多及文化之廣讓人驚訝。

阿富汗國家博物館在1919年在巴格爾巴拉宮內成立,其後轉移至國王的皇宮,在1931年遷到現在的博物館內,館藏曾經多達10萬件以上,只是很多都損壞散失。

從1970年代開始,阿富汗經歷過多重政治動盪,先是國王被推翻、政變、蘇聯入侵、內戰、塔利班接管等,同時國內也有不少重大考古發現。自1961年開始,多個重要遺址被發掘,在1978年蘇聯考古學家維克托沙林尼迪(Viktor Sarianidi)發掘出「黃金之丘」多個稀世文物,成為世界上重大的考古發現,「巴克特里亞黃金寶藏」的名字響遍世界,卻成為各方覬覦的目標。

一再秘密遷移文物

1979年蘇聯準備入侵,博物館的職員感到威脅,在戰爭爆發前將館藏遷移到安全的秘密地點,先是把最重要的文物打包好,用25天秘密運到部長官邸,在倉庫裏存放了一年,待局勢平定後,再運回國家博物館。

在1988年,局勢再度不明朗,政府正式關閉博物館,珍貴藏品被分散藏到3個不同地點,最主要的文物,包括法羅爾丘地的金器精品及「巴克特里亞黃金寶藏」都藏在總統府內的中央銀行地下保險庫,其餘的都在訊息文化部和館內殘破的藏品庫。

蘇聯撤離後,阿富汗陷入內戰,珍貴的黃金文物曾被其中一方的領袖盯上,要他們交出部分賣到烏克蘭,換取兩架戰機,文化人和國家博物館員工都大力反對,最後因輿論而被迫放棄。到了1993年,國家博物館被用作軍事基地,被飛彈擊中着火倒塌,文物被毀,民眾也趁亂進內洗劫,對博物館造成重創。

而在1996年,塔利班武裝分子進行激烈攻擊時,博物館職員趕及在塔利班抵達前兩周,將部分藏品轉移至市中心的喀布爾酒店,放入密室藏起來。

巴瓦瑞教授對當年內情很清楚,「我們盡量採用隱匿的方法將這些寶藏藏起,例如將密室偽裝成普通房間,有些雕像太大,一些員工更在館內漏夜挖洞埋起來,成功避過炮火及搶掠。」

塔利班進入喀布爾後大肆破壞文物,國家博物館內的「巴克特里亞黃金寶藏」也成為搜尋目標。但無論如何用巨額金錢利誘或嚴刑拷問,國家博物館和中央銀行職員始終守口如瓶,對方只能作罷。「知道秘密的人都許下了承諾,就算生命受威脅也不會說出來。就算當時有重型的火箭炮攻擊,仍前往博物館拯救文物。」

後來他們又冒險,將文物由喀布爾酒店轉移至訊息文化部底層,在塔利班摧毀文物時逃過一劫。

自2001年開始,控制了阿富汗的塔利班大量摧毀非伊斯蘭教的文物,領導人穆罕默德烏馬爾更下達滅佛令,毀掉所有佛像,就連有1500年歷史、全球最高的兩座石雕佛像巴米揚大佛,也被炸藥炸成瓦礫,而藏有這些文物的人一旦被發現,都受到重罰,最高可被判死刑。

「國家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和其他保護文物的文化人都知道,自己是以生命為代價,隨時為守護珍貴的雕像和文物被殺害。」巴瓦瑞教授當時已是知名文化人,經常面對死亡威脅,決定移民荷蘭避禍,眼看巴米揚大佛被摧毀,他感到非常痛心,多次在國際媒體抨擊做法。「幾乎所有阿富汗人都不認同這件事」。

美國攻打阿富汗後,2002年阿富汗臨時政府成立,開始着手修復和保護阿富汗的文化遺產。

在2004年,他們把最珍貴的文物從保險庫取出,由當年親自挖掘寶物的考古學家維克托沙林尼鑑定為真,確定21615件「巴克特里亞寶藏」絲毫無損,經法國專家修復後,巡迴展出。

而巴瓦瑞教授也在2008年回國,出任訊息及文化部副部長,領導博物館對塔利班鑿碎的佛像進行修復,但國內仍有衝突壓力,巴瓦瑞教授說:「我們仍擔心塔利班再次掌權,這樣一切心血都白費。希望國際社會也能幫助我們重建和平及阿富汗。」

撰文:張綺霞

[email protected]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