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9年11月16日

姚嘉樺醫生 醫索寓言

出走

離開最熟悉的工作地方已經400天,在一個我完全陌生的環境工作,面對的是全新的工作夥伴、模式和流程。一個打工仔變成一個微企小老闆,從一個中層職員變成一腳踢,由一個服務了18年的公營機構走到私人市場。好多人問我習慣了嗎?嘴巴總是誠實的答:唔慣!

從前身邊的同事離開轉到私家工作,都會單純地認為對方是要賺多些錢搵真銀,但到了自己決定去留時,就發現原來是因為有許多因素同時發生才足夠促使自己下定決心,離開這個培養自己成長的大家庭,走出舒適圈。

工作量大

今年5月,香港私人執業專科醫生協會發表了他們的問卷結果,這調查訪問了200 位在最近10年間離職醫管局的專科醫生,了解他們離任原因。其中73%受訪者指出,選擇離開是因沒有足夠時間照顧病人,另外有49%表示沒有工作滿足感,亦有22%認為工作量太多,以及22%希望有更高收入。醫學界立法會議員陳沛然醫生早前委託中大香港亞太研究所向全港醫生發出13142份問卷,成功收回十分一的醫生回覆。1374份當中有66%在醫管局、衞生署及大學行醫;32%在私人市場執業,餘下則為其他。

這個調查發現:已離開及現正考慮離開公立機構的醫生認為工作量、晉升機會及薪酬均為離職三大原因。兩個調查都提到工作量大是醫生離職主因,是這班醫生沒有毅力,承受不了沉重的工作量?是這班醫生年紀大,體力不繼?其實我認識的「已離開」和「想離開」的醫生大部分都是「衝症高手」,他們勤快、有效率而且都正值壯年,大部分都是35歲以下。

究竟什麼才是正常的工作量呢?很多時候在繁忙的門診裏,公立醫生都沒有足夠的時間去解釋病因、治療方案和教育病人,這間接影響病人服藥依從性和達到改變病人不良生活習慣的成效,而病人又覺得自己未好返,繼續覆診使舊症病人數目不斷增加。此外,每張交到診所的新轉介信,所提到的都好像非常嚴重和緊急,負責批核診期的顧問醫生只好不斷強行增加每天門診緊急新症的配額。同時,醫生也愈來愈擔心睇漏嘢,怕自己要出席醫委會的研訊,花多一點時間在每一個病人身上,當診症時間長了卻換來上級的訓話和在候診大堂久等的病人「黑面」。

移居海外

當最後一位病人離開專科門診部,大堂的電視機正播出《愛回家》的主題音樂,而病房護士正等待醫生進行黃昏巡房,讓病情穩定的病人出院,騰出病床,晚上才有床位接收急症室入院病人。以上提及的只是高工作量的一小部分。公院醫生面對的是不斷增加的病人數目,讓人透不過氣來。

如果香港繼續現在的狀況,愈來愈多年輕醫生希望移居海外,恐怕幾年後香港醫療界不再是擔心醫生轉到私人市場而是年輕醫生們都移民了!

作者為婦產科醫生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