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9年10月7日

廖繼成 健康專題

眼疾新症排長龍 公私協作勿遲疑

本港約有53萬人不幸患有眼疾,遺憾的是,香港公營醫療系統的醫生長期不足,令新症病人排長龍候診,甚或可能排上3年之久。香港究竟有沒有辦法增加醫生的數量?又如何提升醫治的質素?

眼疾之中,白內障經手術治療可以完全恢復視力,但青光眼造成的視力衰退卻大部分是永久性的,不可回轉的。青光眼被視為視力神偷,最易被人們忽視,一旦未能及時察覺就診,有可能致盲,是本港第二位致盲眼疾,僅次於白內障。

本港現有約5萬人患上青光眼,估計每100位40歲以上的成年人,就有大約兩位患有青光眼。康青會是本港青光眼患者唯一的病人組織,主張互助自強,並促請政府關注港人眼疾的診治。

醫生不足

據食物及衞生局推算,政府預計明年醫生人手短缺人數大約500名,其實這個數目是被嚴重低估。2017年,全港共有14290名註冊醫生為740萬市民提供服務,即是本港平均每1000人只有1.9名醫生,數字遠低於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OECD)平均數3.4,亦低於鄰國新加坡的2.4。團結香港基金認為,要追上新加坡,本港至少需要增加3376名醫生才足夠應付所需。醫生不足,病人輪候各個專科皆大受影響。

以眼科為例,醫院管理局數據顯示,最長輪候的時間在九龍東,需時158星期;最短的亦要輪候13星期。當然,亦有個別緊急例子可作特別處理,但亦需排期一個月才可見醫生。

本港缺乏醫生,更關鍵的是令患者陷於病情惡化的景況。有病友因急性青光眼,於一個月內視力急速衰退,最後只剩下一至兩成視力。可見,如果久候未診,甚或可以致盲。

此外,醫療資源不足亦會導致誤診。以本人為例,最初眼睛感到矇矓,不知患上何病,輪候腦科,但因照腦醫療設備稀缺又排期,幾經轉折,又求診眼科,才確診為青光眼,前後耽誤兩年。現在我只餘下1%至2%視力,只見到影子,難見物像。因此,醫生及醫療資源不足,所帶來的影響不只是久候,更會直接危害病情,貽害一生。

醫生不足,最直接的解決方法就是吸引海外醫生來港服務。1996年6月之前,香港是認可英聯邦國家的醫生資歷,大批海外醫生願意來港,每年來港數目超過100名以上。回歸後,海外醫生來港只得「有限度註冊」資格(不能私人執業),自然不肯再來。因此,具備非本地醫學院醫學資格的新增註冊醫生所佔比例亦由1992至1996年5年間的每年平均56%,下降至2012至2016年的13%。

吸引外援

現時海外尖端醫生來港,只可在公立醫院工作,而且只是有限度註冊資格,不能私人執業,難以吸引人才。我建議當局應放寬限制,讓海外醫生於公營機構已執業達指定年數,可從有限度註冊晉升至「正式註冊」,容許他們私人執業,讓他們覺得在香港任職醫生具有前景,而不是走進死胡同,外地優秀醫生才會願意來港工作。

海外醫生另一個不願來港的原因是有關執業考試問題。現時海外醫生必須考執業試,並通過在香港駐院實習,才可獲得正式註冊的資格。不過香港執業試的範圍、資源乃至參考材料均較為粗疏,而且不易獲取,令應考者難以準備。我希望有關當局對上述問題能加以改善,至少提供完備的考試大綱及預習材料,能讓考生有充足的準備,公平應考。

吸引海外醫生來港,可以略為改善醫生不足的數目,但亦需同時兼顧質量問題。要讓公營服務質素與私營看齊,就需要大力拓展公私營協作計劃。計劃之所以必要,是可取私家醫院之長,以補公立醫院之短。

曾有一位年老女病友需要接受眼角膜分層手術,公立醫生稱未能提供,私家醫生則表示可以進行,手術費用10多萬元,婆婆做完手術後,已耗盡大半生積蓄而為晚景徬徨。如果有公私營協作計劃,婆婆付出小部分金錢,政府出資一部分,「錢跟病人走」,如此便比較理想。

大約10年前,政府曾推出「耀眼行動」,旨在利用公私營協作計劃,專門負責白內障手術。患者可自選私家眼科醫生進行白內障手術,並獲得定額5000元的資助,自付額則不多於8000元,好讓基層能夠減輕醫療支出負擔。計劃雖然大受歡迎,可惜未作大步拓展。

現在青光眼愈趨嚴重,政府今年中推出「青光眼治療協作計劃」,預計3年內只得2000名病人參與,但仍有大批患者未能受惠,實有進一步拓展的必要。有一點我想特別提出的是,政府推出計劃時應考慮周詳,而且應具靈活彈性。以前政府談及資助青光眼治療,但當眼疾患者就診,一旦證實因白內障或其他發炎症狀所致,則不作資助;如此過於僵化行事,基層市民顧慮重重,計劃便難獲好評。因此,推行公私營協作計劃時,應彈性處理每宗個案,好讓病人放心,及時得到適切治療。

藥物名冊

對於眼疾治療,我們亦希望當局盡早引入較佳的藥物。有患者反映現時公立醫院提供的眼藥水含防腐劑或類固醇,使用時出現敏感症狀,甚至眼睛感到痛楚。因此,我們希望當局盡早將最先進的藥物納入名冊,使患者享有較佳的治療。

總括而言,現代人患眼疾已非罕見疾病,患有深近視及「三高」人士愈來愈多,而他們正是高危潛伏者。政府應盡力解決醫生不足,加強公私協作,增撥資源,解決醫護人手數目及服務素質,才能有效為病人謀求福祉。

撰文:廖繼成_康青會副會長

 

[信健康] 公私協作緩解醫患? 健康資訊派上用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