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9年9月18日

愛拉 訪談錄

歷史掌故專家鄭寶鴻力證 130年前中上環媲美上海外灘

中環一帶,古蹟處處,今天商廈林立的地區,多年前是中下層華人的居住地點,歷史掌故專家鄭寶鴻,是中上環土生土長的香港仔,長大後也穿梭大小銀行工作,對這區感情特別深厚。最近推出新書配合舊照片介紹港島歷史,原來早年的中上環風光,不亞於上海外灘。

鄭寶鴻從收藏郵票、錢幣、明信片、舊照片開始,到大量閱讀舊報紙,隨後將當中的資料整理研究,寫出超過30本歷史掌故書籍,成為多所博物館顧問,他自謙只是個小人物,多年來都是獨自研究,「許多學者和教授的學問我都攀不上,只是小本經營做自己的興趣,打工仔半途出家,做的東西有人欣賞已很開心。」

走在中上環社區,鄭寶鴻特別感到親切,「我在中環區的中下層住宅區長大,在東華醫院出生,對那一區有頗深厚的感情。」五十年代長大,當時只有幾歲的他,對信封上常出現的鬈髮女人小圖畫很好奇,才知道這叫「士擔」(stamp,郵票),慢慢主動從街坊手上蒐集到各式各樣的郵票,「一路儲下去,然後泥足深陷。開始蒐集能研究舊時歷史的郵票。」

1967年樓價萬元

早年雖然中上環已經有不少銀行,但都給人閒人勿近的印象,多為外國人或非富則貴的客人服務,後來六十年代華資銀行興起,情況有所改變,仍有小型的銀號存在。長大後,他加入本地銀號工作,經常做跑腿穿梭不同街巷,負責金條、銀條買賣,也有股票、外幣找換等。

「金條銀條賣出後,要拿着支票到銀行收現金,在六七十代,兌換支票很頭痛,劃線支票可直接過戶,但需時4天,搞唔掂,老闆一定要支票不能劃線,立刻收錢,未有電腦,哪一間銀行分行開的支票,只能到那間分行收,是很危險的。」

他曾在1967年一次收20萬元巨款,都是自己一個去,「那時唐樓一層才12000元,玫瑰新邨的樓跌到兩三萬元一層,現在已經是幾千萬,一個人拿20萬元很危險,但公司不夠人,要一個人去,沒有法子。」金額太大,他要進入銀行一個隱蔽地點,穿着西裝的他,裏面原來穿了一件專裝錢的背心,外面蓋羊毛衫和襯衣,再來是西裝外套,錢裝進去蓋好,不着痕跡走出來,才能保障安全,「一定要定,要若無其事。」

工作多年,從八十年代開始,他看到許多老建築被清拆,於是拿相機到處拍攝,「尤其是戲院和茶樓消失得特別快,從前中環街市到中遠廣場,都有六七間大型中式茶樓,後來陸續拆掉。」一路拍下去,他開始對再早期的景象感到興趣,收藏舊明信片和舊相,由此展開自己的歷史研究。

起初只是為了興趣,愈收愈多,對於不同地方的趣事逸聞也了解更多,後來與出版社合作出書,借用出版社的大學圖書證,複印過去百多年的舊報紙,拿回家分門別類做筆記,一看就是20年,後來更獲港大主動發圖書證,幫他繼續研究。「每次進去都如入寶山,沒有一次是空手而回。」如今他將手上材料結集成多本書,從不同範疇總結香港生活歷史,如寫本地近100個早期行業,或是慶典盛事,或是戲院娛樂等,自言所處理的都只是冰山一角。「一個人的精力有限,還有很多不同角度可以寫。」

從生活角度講歷史

他尤其愛研究塘西、石塘咀的風月場所,收藏了很多相關的舊報紙。「有老人家一口氣賣了幾百份塘西風月報紙指南合併本給我,如獲至寶。」後來他資料累積愈多,不但出書介紹,在大學舉辦講座,吸引不少人旁聽,講述妓女入行、從良的原因,她們如何應對客人,開大刀賺錢等。

那時候要與頭牌妓女一夜溫存,所費不菲,因此都當成是風流韻事到處宣揚,在報紙上也有刊登。風氣之盛,連時任行政局議員周壽臣爵士也看不過眼,指出石塘咀靠近香港大學並不合適,主張將妓院搬去九龍,卻惹來港大教職員反對,指學生不會是妓院客人,因此作罷,1935年禁娼以後,妓院也因此沒落。「這些故事寫出來雖然不少人覺得難登大雅之堂,但也是歷史一部分。」

除了開課,他也與不同博物館和機構合作,帶過不同的社區歷史考察團,他覺得本地人對歷史的興趣其實很濃厚,關鍵是能否把它生動地帶出。例如在參觀灣仔藍屋時,他仔細介紹倒夜香文化,樓梯上有不少給夜香人的暗號,這樣夜香人在夜裏用電筒一照,就知道每層人數,背一個適合的夜香桶上去,有同學更為此撰寫報告研究戰前到戰後夜香文化,得到他以舊錢幣作獎勵。

他表示,雖然自己寫的東西通俗,但也是想從更生活的角度講歷史,而不是流於書本上的硬知識,「希望通俗讓人更易理解過去發生什麼」。最近他更將考察團路線的資料和舊照片結集,成為《香港歷史考察之旅:港島區》,讓人按地圖和路線一邊遊走,一邊認識近百年前的風景。

幾十萬元買舊照片

從1996年出版香港島、九龍和新界三本街道百年變化的書籍開始,他開始大手筆購入不少舊照片,「花的錢也有幾十萬元,幸好家人沒有制止我,有些相很貴,幾千塊一張,但沒有了它,就無法表達某些情景或變化,忍痛都要買。」

當中有些是透過外國拍賣購得,有些是從香港的明信片商人手上購入,「前後買了近一萬張,雖然很多都不是精品,只是每一種也有。」

那時候他已經做自己的小生意,可以有穩定的收入來源,才能持續收藏下去。「我也不用退休,而且生活簡單,有地方住,求其吃兩餐,家人也不會餓着,也就算數。」在這些舊照片收藏中,最易找是市區風景,如天星碼頭、火車站、皇后大道,最難找的是紅磡、九龍寨城、宋皇臺、土瓜灣等照片,「這些地方,遊客未必會去,因為明信片都是拍知名的景點,照片愈罕有愈貴。」

風月區照片數量少

塘西風月區的照片也不多,「政府規定妓寨區不得接待外國人,因此也沒有人去拍成明信片來宣傳。」在書中刊出的老照片裏,能看到著名妓院的外貌,騎樓式建築風格開揚,「這些照片每張都是千元起跳。」灣仔的相片和明信片特別多,因為上世紀初,灣仔是外籍人士聚居的地方,上世紀二十年代填海後興建了不少4層高的唐樓,才有大量華人定居。春園街也一度成為外籍人士的紅燈區,到日佔時期才改了去駱克道。

而香港中環曾經有一段時間到處都是歐式建築,風景不亞上海外灘,這些景象,卻早就被許多人遺忘。「曾有一本名為《在中國的歐洲》、在1890年代出版的書籍,說的就是香港。」現在原址保留的,只有舊立法會、舊終審法院等。他感嘆,香港寸金尺土,不似上海可不斷擴張,因此被迫將許多舊建築拆掉,不能如上海那樣,整個外灘都能保持百年前的面貌。「我給人看從前的舊照片,很多都嘩一聲,從來都沒看過這種景象。」

例如德輔道中的萬宜大廈,是拆掉數十座唐樓才建成,現在看到的建築,已經是第二代。現在的恒生銀行總行,過去是龐大的消防局大廈、華民政務司、民政署等的辦公室,再前身是一間知名戲院,名為香港影畫戲院。

對這些舊建築的消失,他難免惋惜,「我很喜歡上一代的滙豐銀行,因為工作需要經常進去,最後也變成如今現代化的建築。」最後被保留的,只有門口兩隻銅獅子,「它們在我小時候已經存在,1935年就被放在那裏。」

出書逾30本,他笑言「都差不多江郎才盡」,未來可能休息一下。這些年來,家人也不管他的興趣,開始收藏時已成家立室,為此大花金錢,太太可有微言?他笑說:「給夠家用就沒有。」收藏的10000張照片,都存放在家,但孩子都未有繼承他興趣,他也沒有要他們投身,「做父母的也不想影響子女自己的發展」。

鄭寶鴻小檔案

出生地點:香港

身份:香港歷史博物館、香港文化博物館、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及香港收藏家協會名譽顧問等

著作:《香港華洋行業百年》系列、《香港城區發展百年》、 《幾許風雨——香港早期社會影像》等

 

撰文 : 愛拉

[email protected]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