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9年9月2日

占飛 忽然文化

風雨過後 蠔氣萬千

上星期三忽然掛起一號風球,這個名為「楊柳」、今年第10個的熱帶氣旋,不久逐漸減弱,並橫過中南半島,本港受到外圍雨帶影響,除了帶來驟雨和狂風雷暴的不穩定天氣,並未受到嚴重威脅,風球隨即除下。

上月8日的第9個颱風「利奇馬」雖然也未對本港帶來威脅,但受到「利奇馬」外圍下沉氣流的影響,元朗公園、西貢、沙田和打鼓嶺卻錄得攝氏36度的高溫,西貢更高達攝氏36.9度,酷熱無比。

「楊柳」是輕颱,「利奇馬」是強颱, 本港都未受影響,但「利奇馬」在中國內地卻造成嚴重的災害,特別是浙江省的溫州、寧波和台州等縣市,受災人數高達300多萬,70多萬人要緊急轉移安置,200多間房屋倒塌,3000多間房屋遭到不同程度的損壞。

「利奇馬」吹襲山東時,以「德州燒雞」聞名的德州城區,有一個湖,上萬條白鰱魚集體蹦出湖面,持續10分鐘之久,有如「魚躍龍門」般壯觀。更令人驚奇的是,隨着「利奇馬」逐漸遠離山東之後,在青島的西海岸海軍公園的海灘上,竟然出現了綿延幾公里的生蠔,吸引了數以千計的青島市民前往撿拾,有人更是扛着一袋袋麻包袋離去,有民眾更表示,不到1個小時,便可以撿拾到50公斤左右的生蠔,而且體型還相當肥大。

青島市民湧海灘拾寶

青島的漁民表示,生蠔的收穫季通常在冬春期間,所以認為這些肥大的生蠔是野生的,而且是從深海裏被颱風捲到海灘上。青島市民撿到這麼多生蠔,當然可以大快朵頤一番。不過,專家表示,颱風會令環境的衞生條件變差,因此吃這樣撿拾到的生蠔,最好是煮熟後才進食,避免感染痢疾和霍亂等疾病。

生蠔,是港人的叫法,正式的學名是牡蠣,別名青蚵、蛤蠣、蠣蛤、海蠣子等,山東人稱為海蛤蜊,福建和台灣稱之為蚵仔,清代詩人袁枚在《隨園食單》中謂之鬼眼,《事物異名》叫做蠔山。

西方人認為,吃生蠔最好的季節是英文字尾中有ber的月份,也就是說September起到October、November和December都是生蠔最肥美的季節。不過,這應該是從前的說法,因為如今的地球早已是一個村,空運和冷藏技術可以將南北半球的新鮮食物互相運抵時依舊保持鮮度。因此,只要想吃,什麼時候都不成問題。問題是如果想吃的是法國的銅蠔,就非要有ber的月份不可了。

古羅馬人稱蠔為「聖魚」,他們是怎樣吃這種聖魚的?據說是要用醬汁把它夾在麵包裏吃,醬汁是以獨活草(lovage)、魚露(liquamen)、蛋黃、胡椒、醋、酒和橄欖油烹調而成。

吃蠔最具豪情的吃法,發生在法國大革命時代,當時的勞頓公爵因為要被砍頭,在面對着斷頭台時,不但要吃生蠔,還要配白葡萄酒,更對劊子手說你也來幾口?

中國人吃蠔有多久的歷史?考古認為在新石器時代就開始了,因為在一些的貝丘遺址裏,都發現當時採集牡蠣用的工具──蠔蠣啄,像在廣西的東興便發現有200多件。到了漢代,蠔便開始養殖了。從宋代開始,南粵如深圳等地,更以蠔的養殖聞名全國。

污染氣候打擊養蠔業

香港大學知識交流網上有一則消息,指「於香港西北面的后海灣有超過700年的養蠔歷史。可是,由於消費者憂慮污染對這種鹹水海鮮的影響而引致銷量逐漸下跌,養蠔業的前景變得不明朗。香港大學的Rajan博士與政府漁農自然護理署以及后海灣蠔業養殖協會合作,為新一代蠔民提供可持續的發展模式……過去50年來,污染和氣候變化是對香港牡蠣的主要威脅,導致養蠔業衰落。現時只有約60個家庭在流浮山的漁村養這類海產。而且,隨着蠔民退休或轉行,人數大概會進一步下降……雖然如此,香港大學生物科學學院及太古海洋科學研究所副教授Vengatesen Thiyagarajan博士(Rajan博士)相信蠔民如果能採納新技術的話,養蠔業定能復甦……Rajan博士說:『這種蠔以香港命名,所以我們應該關顧本地養蠔業,為新一代蠔民提供可持續的發展模式,而且要把人們對吃本地蠔的既有想法慢慢改變。』」

香港能擁有自身的生蠔嗎?

撰文:占飛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