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9年6月14日

林艷虹 訪談錄

瑪麗醫院神經外科顧問醫生 浦勤孫為腦腫瘤患者出心出力

有一天,一個女孩準備上床睡覺時問自己:「如果死了有何遺憾?」她給自己的答案是沒有對世界作出任何貢獻。

長大後,當她知道世界有和平及戰亂,而能於和平及戰亂時發揮能力的,就是醫生。

今日,女孩成為獨當一面的浦勤孫(Jenny)醫生,她1997年加入瑪麗醫院當實習醫生,服務社會逾20年,至今已是神經外科顧問醫生,除了救急扶危、協助病人復康、推動學術研究,今年她成為PVW腦腫瘤基金會創辦人之一,致力提高公眾對腦腫瘤的認識,外冷內熱的她,坦言也會在病人及家屬面前流淚。

「這個病差不多是絕症!除了韓劇出現過,一般人對它的真正認知甚少。」浦勤孫認真地說。

她現在的職銜是瑪麗醫院神經外科顧問醫生及榮譽臨床醫學助理教授,一直處理不少腦腫瘤個案。根據PVW腦腫瘤基金會資料,全世界大約有30萬人被診斷患有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腫瘤──一種源自腦組織的腫瘤,通常被稱為腦癌。

在香港的200至250宗新確診腦腫瘤病例中,有75至80宗為膠質母細胞瘤(GBM)的新症。部分腫瘤,如GBM是具有高度侵襲性的,只有少數治療方案可供選擇,一般GBM(取決於類型)患者通常只有15個月平均壽命。

「與其他癌症一樣,及早發現至為重要,但(腦腫瘤)大部分先兆是頭痛,譬如夜晚頭痛痛醒,或早上特別頭痛,都是警示,但一般人都會經常頭痛,不會無喇喇去照X光,所以往往很遲發現。」浦勤孫解釋。

讓病人餘生沒有遺憾

她指除了頭痛,其他病徵如癲癇,以及發現身體活動、言語及認知能力產生變化,均屬先兆。「由於腦腫瘤不算普遍,亦非肺癌、乳癌、大腸癌等十大癌症,很少人為意,投放在腦癌研究的資金非常有限。而且,腦腫瘤患者未必能夠清晰說話,甚至乎會喪失自理能力,手腳不能動,使照顧者面對很大壓力。因為病人本身不能行走,要坐輪椅,終日只能臥床。有錢的話可以送到好的療養院,獲得舒適治療,否則病者家屬便要長期為病人抹身和照顧飲食,加上沉重醫療費用,負擔非常大。」

去年,她的病人之一、香港管弦樂團成員Pieter Vance Wyckoff被診斷患有腦腫瘤。她回憶說:「當時得知病情時,Pieter和太太都很勇敢和冷靜,他們都是知識分子,除了聽我的意見,亦會主動上網尋找病情相關資料,決定最適合的治療方案。」

浦勤孫喜歡古典音樂,小時候學過小提琴,現在每天駕車上班都扭開香港電台第四台聽古典音樂,亦欣賞過Pieter的演出,對他奮勇抗病的精神,非常佩服。

「作為主診醫生,最重要的是希望病人餘下的時間不會有遺憾,讓他們完成最想做的事。」今年,他們成立了腦腫瘤基金會,希望更多人認識這個病,同時籌款為患者提供治療過程中的經濟資助,以及給予患者和照顧者各方面的支援。「由構思到成立基金會和網頁宣傳,只是短短幾個月,加上日常工作,簡直瘋狂,忙個不停,幸而得到很多病人和專業人士支持,Pieter雖然現時不能再上台演奏,但他一直清晰和支持我們持續下去。」

浦勤孫並非出身醫學世家,小時候的志願亦不是當醫生,而是動物學家。「以前很喜歡接觸動物,因為爺爺養了很多雀仔,我就不時在家做實驗和研究,後來發覺當動物學家要很富有才有本錢做研究,就不再想了。」

性格適合做外科醫生

跟很多小孩一樣,她小時候有許多天真的夢想,直至有一天發現沒有對世界作出任何貢獻會是人生憾事,於是,她立定決心當醫生。

她的爺爺嫲嫲都是山東人,父母在上海出生,之後來港生活,她在香港出生,因為爺爺想孫女勤力,故為她取名字為「勤孫」,但她笑言自己不算勤力。「媽媽說:『你這樣脾氣,不貼心又不細心,做醫生嚇死人!』」

「我不是說話好sweet的人,經常覺得,如果我有小朋友生得像我一樣,自己都會嚇死自己。」她笑一笑說。

結果她成功當上醫生,1997年加入瑪麗醫院做實習醫生,其後穿梭不同醫院學習,又花了差不多兩年時間在英國愛丁堡受訓,再回到瑪麗醫院。

「瑪麗醫院是大學醫院,我主要有三大重要任務,首先是臨床手術,這是我最喜愛的部分。有別於內科醫生不停要為病人試藥,我是外科醫生,處事較快,只是做手術切除,這跟我性格很配合,而能夠完成一個成功的複雜手術,讓病人痊癒,當天回家就最開心。另外也要應付日常行政工作,以及科研工作。作為大學醫院,就算不是教授,也要做科研,我們不能永遠跟隨外國,需要有自己的研究和數據,才能令社會進步。」

外冷內熱的浦勤孫,是個感情豐富、很有使命感的人。「我是一個外科手術醫生,不善於表達,一直以來有很多磨練,譬如怎樣面對病人、控制自己情緒,至今仍是困難,繼續學習。」

她停一停再說:「以前覺得跟病人及其家人一起喊很尷尬,但是今時今日,我覺得無所謂,我已經沒法控制自己在他們面前流眼淚,所以接受了自己。以前不懂接受,往往給人不太友善的感覺。做醫生日久,就知道醫者除了施手術,如何組織自己正面情緒,鼓勵病人,紓緩他們憂傷,賦予他們希望是很重要。當然,我不能瞞着良心告訴他們會百分百醫好,而是希望陪他們一起走。」

20多年行醫歲月,她遇過無數難忘的例子,其中一個病人是一位資深傳媒人的太太,她有腦腫瘤。「最記得某星期一下午,我本來要去見他太太,但是他帶着家人來告訴我,太太走了……」說至此,她哽咽起來:「然後他們跟我鞠躬……我很不好意思……」

停下片刻,她吸一口氣再說,「另外一個深刻例子是很久之前,當我仍是初級醫生時,有一位病人是香港男歌唱家,他是唱歌劇的,太太很年輕,女兒未夠兩歲……許多病人走了,家屬都回來給我一個hug,還安慰我……」

每天面對生離死別,作為醫生,她坦言要學懂疏導自己情緒,不過絕不容易。「幸而自己有家人、宗教支持,而且我的同事都是非常開放、接受能力高的團隊,大家合作無間,雖然我是少數異性,因為外科是男性主導,這一點不必刻意強調,因為我從來不覺得特別,亦不希望別人覺得我是異性而需要特別呵護,這方面我跟同事說過。反而我的性格非常直率,對上司毫不客氣,所以一直以來很感謝他們對我的包容。」

軟硬兼施增病人鬥志

她另一個身份是負責麥理浩復康院的復康服務,2017年一名香港大學工程系學生在龍和道備戰香港渣打馬拉松時被的士撞倒,左腦嚴重創傷及昏迷,手術後接受了浦勤孫與復康團隊一段長時間的治療,現已康復及重新投入長跑。

「復康環節很重要,讓患者重投社會,再工作、讀書和回去社區生活。年輕人復康潛力最高,老人家難一點,不過最重要是毅力。」她常軟硬兼施,除了循循善誘,給予病人正面回應和支持,有時也動用真火,激發他們的鬥志,譬如說「你咁樣瞓喺度,呢世都唔會行」。

「罵是想讓人知道,我們是真心為他們好。畢竟日日激氣自己都傷!」因此,適當時候她會給病人正面鼓勵,如「今個星期比上星期好」「你真是進步神速」。

有一個難忘例子是,一位年輕人遇上車禍,送到她眼前如一副骷髏骨,面目恐怖。「經長時間護理後,我會跟他拉筋、走路,但說話能力仍不清晰,不過他沒有放棄,不停地學英語,後來還寫信給我,分享找工作的情況。」

除了醫院及基金會職務以外,她還是香港神經腫瘤學會會長,主要參與學術交流。身兼數職,工作繁忙,日夜顛倒,她最記得前輩醫生一句話:「我們經常on call,睡眠不足,第一要吃得飽,第二要穿得暖,第三有時間便去睡,先要照顧好自己,否則怎樣繼續做下去?」

每個行業都有自身的原則和服務對象,對醫生而言很簡單,「重點就是病人,以及病人的家人」,她指能夠見證病人痊癒及香港醫療技術進步,貢獻社會,就是最大心願。

 

 

浦勤孫小檔案

年齡:49歲、家庭狀況:未婚

學歷: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香港大學外科碩士、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外科)、英國愛丁堡皇家外科醫學院院士(腦外科)等

職銜:香港神經腫瘤學會會長、PVW腦腫瘤基金會聯合創辦人

 

 

撰文 : 林艷虹

[email protected]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