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9年1月29日

陳仲謀醫生 身心掃描

時光倒流三十六年(下)

上期談到筆者在青山醫院陳庭揚院長旗下工作之初,便目睹香港精神健康服務的制度,因「安安幼稚園慘劇」而有頗大的轉變。這些轉變雖然都朝正面方向前進,但因為各種原因(主要是資源不足)並不能與時並進,只能「治標」,未能「治本」,也種下了本港精神健康服務水準逐漸被各先進國家拋離的原因。

一部分康復出院的精神病人,雖然沒有病徵,但不為家人所接納,有些更孑然一身。他們一時之間未能適應競爭劇烈的社會,需要政府和志願組織設立不同形式的「中途宿舍」,作為重新投入社群的「中轉站」。

當年政府的政策是預留公共屋邨若干單位,委託志願機構成立中途宿舍,為出院的病人提供醫療、輔導和職業訓練,以便他們順利地融入社會。

八十年代中,香港部分市民仍然對精神病有多方面誤解,認為康復病人的宿舍在自己的社區設立,會構成人身安全的威脅。當時還有別有用心的人為撈取政治利益,推波助瀾,煽動有關居民組織反對力量,堅持拒絕這個合情、合理和合法的人道措施。輿論亦有正反對立,雙方展開激烈辯論。鬥爭不幸被一小撮「政治投機分子」漁人得利,例如某人便打着「精神病人是危險人物」的旗號,招攬支持,魚目混珠,獲選為區議員。

經過不同專業人士的宣傳教育,配合各區民政處官員的疏導,居民認識到對精神病人的歧視是自私的行為,也明白對弱勢社群「標籤化」是錯誤的。

其實,政府消除阻力,成功在各公屋設立中途宿舍的最大誘因是:服膺專家的意見,知道宿舍有專業社工集中管理,有各種安全措施,遠勝小型「安置所」分散在民居的每一個角落。

可見要成功落實精神健康服務的措施,是有賴社會各方面的努力,特別是有關專業人士和政府的合作所產生的協同效應。

資源匱乏人手缺

綜觀中途宿舍設於公屋以來,絕少發生意外,遑論有任何康復病人傷害居民的事件。居民的眼睛是雪亮的,只要提供正確的訊息和教育,他們絕對能作出正確的選擇,而該名以煽動居民情緒而上位的「政客」,從此便在政壇消失。

上述的是香港回歸前在精神健康服務方面的主要轉變。

至於筆者從青山醫院調往威爾斯親王醫院精神科,跟隨陳佳鼐教授學藝(精神科除了是醫學的一支外,還是一種特別的人際藝術)。未幾,筆者親赴英倫考取專業資格,再轉往葵涌醫院服務;不久,於1998年離開政府,私人執業已逾三十載。遙想岳飛的《滿江紅》:「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筆者無限感慨。

36年前,屯門公路剛剛局部開放,發生多宗車輛迎頭相撞的嚴重交通意外。青山醫院成立於1961年,和市區的交通聯繫主要靠十足「羊腸小徑」的青山公路。工作人員每天往返,真有點像行八千里路。當局為吸引醫生在青山醫院工作,便提供了極寬敞的雙層別墅式洋房作為宿舍。筆者單身申請也成功,相比現在一對年輕醫生夫婦,不能在市區購買一個六七百呎的單位,真是不可同日而語!

筆者投身私人市場,因覺得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免於政府的層級掣肘,亦已經意識到「四不一無」的弊病。筆者私人執業30年來,不需千里以行,坐看雲和月,但「身在江海,心馳魏闕」,對政府精神健康服務政策,時有意見,不苟同腐儒「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謬論。

隨着人口增加和庫房滿溢,政府有增加人手和設備,但總是基於「小修小補」的原則,缺乏徹底解決問題的計劃。九七前,港英政府做了一個似乎是翻天覆地的改革:由新成立的醫院管理局接收醫務衞生署的大部分工作;醫管局再因香港地理環境,細分為7個醫院聯網,而衞生處則只負責宣傳和教育。

精神科早已沒有「總顧問醫生」這個職銜,任何決策都要7個聯網的負責顧問醫生開會決定,才能獲得通過。以前由幾個前輩一錘定音的日子無復再見。從前行政較有效率,是因為有德高望重的人主持大局,公平公正,如臂使指;現在「戰國七雄」,平起平坐,開會討論或爭論也許多於實事求是,以致上下「不均」,損害全港市民的福祉。

醫管局的7個醫院聯網各不統屬,協調徒具形式,將改革的初心和帶來的其他好處掩蓋。高級醫生去開會,搞行政,時間遠多於臨床問診和指揮團隊,是政出多門的必然後果。每年冬季的「流行感冒」高峰期,都出現人手極端短缺的「災難」,便是一個循環不變「血的例子」。

焦慮症超抑鬱症

問題是人手永遠不足夠,工作分配總是不平均,匱乏的資源不能有效運用。筆者曾力竭聲嘶呼籲當局要效法各先進國家的制度,設立機構(精神健康服務局、委員會或辦公室)去靈活迅速的調配資源。政府似乎無視世界衞生組織的預測,謂抑鬱症於明年將會成為「人類第二號殺手」的警告。

現在香港精神科醫生的比例不及世衞標準的一半,400多名醫生,有170人以上是私人執業。事實上,只有六成醫生服務廣大市民,四成較資深的醫生治理少數付得起診金的中產人士。

內地人到香港,向各專科醫生求診的數字日多,筆者相信會有更多公營醫療機構的醫務人員轉職,使到公私人手的比例逐漸傾斜,甚至倒懸。人手的供應在乎推和拉的動力(Push and pull mechanism):公立醫院的工作環境愈不理想,會更有力推動更多醫生選擇「良禽擇木而棲」;私營執業所得到的物質回報愈來愈豐厚,必會拉走更多資深醫生,尋求較佳的個人利益(Greener Pasture)。有關當局奉行「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政策,不斷使到各種服務捉襟見肘,最終可能形成全面崩潰。

筆者並非危言聳聽,嘩眾取寵,而是以事論事:多年前有人在港鐵車廂縱火,近日有人在港鐵大堂引火企圖自殺。剛在瑞士達沃斯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有專家指出焦慮症的數字已超越抑鬱症,估計每年的經濟損失,高達16萬億美元。這不是「先天下之憂而憂」,而是響起了駭人的警鐘。

撰文: 陳仲謀醫生_香港精神健康議會召集人、香港精神健康促進會主席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