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9年1月11日

潘天惠 訪談錄

靈實司務道寧養院院長 梁智達和病人一樣不怕死

死又何懼,生又何歡,人終歸總要死一次,奈何,死亡在香港仍是忌諱,不談不等於避得過,誰不想含笑而終?偏偏香港人不只生而住得納米,死前往往難得安祥,甚至缺乏尊嚴地活着,只因善終服務嚴重不足。

靈實司務道寧養院開幕頭3年,蝕足3年錢,幸而院長梁智達力排眾議,加上社會上的善心人出錢出力之下,終轉虧為盈,其中免費的慈惠病床更以服務貧苦大眾為宗旨。「今日我唔怕死,知道死去邊度。」這是一個嚴肅的話題,但他能舉重若輕,露出真誠的笑容。

梁智達上世紀八十年代在蘇格蘭進修回港後(詳見另文),第一份工作是回到中文大學教書,以為教足一世,豈料上帝打開了另一扇門。1985年參觀靈實醫院結下不解緣,1987年入職,2006年接受新挑戰,轉到新成立的靈實司務道寧養院(下稱寧養院),出任院長。

「點解行醫?說來簡單,生物考到A,數學只有C,親戚朋友都說不如考醫科,也談不上喜歡與否。」當年不談生涯規劃,人生都是見步行步,他笑言:「頭兩年好難捱,尤其是解剖學最悶,死記爛背,人體器官是人名而來,背到頭痛欲裂,直至第三年終上病房實習,開始發奮,原來我喜歡同人接觸和幫助別人的感覺,很快知自己意向是做內科醫生。」

梁智達為人風趣,年輕時打籃球、踢足球,現在轉打網球和游泳,是家中四兄弟姊妹之首,「弟弟是兒科醫生,比我聰明,早早出來執業,經濟環境應該比我好,哈哈!」記者和他由足球打開話匣子,原來他是《信報》體育版的讀者。

眨眨眼,他已加入靈實31年,回憶起來五味紛陳。「參觀醫院時,碰巧遇上路經香港的創辦人司務道教士,深深被其氣場感染,也知道當時請醫生難的問題。」當年將軍澳交通不便,在靈實醫院工作收入不高,很少人願意長途跋涉上班,醫生來自五湖四海,「初時只有兩個香港仔,我是其中之一,因院長的職位招聘兩年也乏人問津,陳立僑(時任靈實董事會主席)於是叫我過檔,其實當時剛剛三十出頭,找我也屬大膽之舉。」

善終服務杯水車薪

位於將軍澳的靈實醫院,上世紀五十年代落成,1991年歸入醫管局,2006年啟用的寧養院乃一所非牟利、自負盈虧的院舍,設有100張病床,為晚晴病人提供整合醫療護理、復康及靈性關懷的全人照顧,至今服務超過2000名病人,包括250位慈惠病床病人。

「入住條件是晚期病患,被診斷壽命不超過6個月,需經過經濟審查或本身領綜援,可說是社會上最貧困的一批。」寧養院提供100%免費的「慈惠病床計劃」,至今踏入第九年。「即使我們是基督教團體,但基督徒無優先,我們收過全家都是佛教徒的病人,幸好香港地善心人不少,這地方不算大,但有四分一是照顧貧苦大眾已很好。」

「每張床每日成本2500元全包,一年接近100萬元,但相比起公立醫院普通病房每張床5000至6000元,差距已很大,這是一門不賺錢的生意。」香港人是全世界最長壽的,老年化問題刻不容緩,每年有約45000人離世,但全港的善終病床只有360張,他嘆口氣說:「政府無意增撥資源,私院更表明無興趣,但我同CEO林正財認為靈實有承擔的責任,可是再努力,善終服務在港仍杯水車薪。」

最近,八旬老翁勒死中風癱瘓妻子被判刑,再度引起社會關注老弱貧困的一群,老翁一句「呢條是窮人必定要走的路」,令人唏噓。今天,寧養院雖然財政狀態穩定下來,但仍需要依靠善款維持收支平衡,「頭3年蝕了800萬元左右,但我說要做,就要有心理準備,一步步熬過來,現在我們由最初靠四成善款降至兩成,其中由2013年開始支持慈惠計劃的陳登社會服務基金會,合共已拿出1600萬元,剛剛答應每年加碼4張病床,真心感激他們慷慨解囊。」內地電影《我不是藥神》有一金句:「這世上最大的病,是窮病。」慈惠病床的出現,就是讓窮人也能在下半場補時階段,有尊嚴地吹起完場笛子,無懼贏在起跑線,消失在終點線。

收病人溫暖牌頸巾

2月16日,讀過醫科的河國榮將舉行演唱會,為慈惠病床籌募經費,地點是國際基督教優質音樂中學暨小學以勒音樂廳。「香港人不認識善終服務,總對死亡話題避而不談,導致缺乏勇氣和坦誠面對它,我們希望透過生死教育用正面態度面對死亡。」梁智達呷一口茶,淡然道:「死亡是人生一部分,不是個個病人都想在急症病房度過最後時光,這種病房缺少了人文關懷,那時候我們需要的不再是高科技,而是心靈上的平安和尊嚴。」

人生最後一段路,同樣需要愛與被愛,他回憶說:「記得一位差不多80歲的肺癌末期婆婆,性格孤癖,在其他醫院被標籤為麻煩病人,不懂與人相處,經常投訴隔籬床,又被隔籬床投訴她,家人也拿她沒辦法。」改變不分年齡,愛心能戰勝心魔,「她在醫護人士和院牧社工感染下性情大變,後來真心信教,與本為基督徒的女兒關係改善,也會關心其他病人,有年農曆新年甚至花了9日編織了3條冷頸巾贈予3位主診醫生,我是其中一個。」

「一個人只要感受到被愛、被尊重、被接納,便會慢慢變好,其實當時她的癌細胞已擴散全身,我們完全沒有用藥,也不再化療,但她破紀錄住了3年,或許是一個奇蹟。」停頓兩秒,他不慍不火地說:「每逢星期三我都會同醫生一起巡房,經過12年近距離接觸死亡,坦白講,今天我唔怕死,知道死去邊度,很多病人也不怕死,只想安祥離世。」

「我同教友的分享是,凝視死亡、反思生命、活在當下,翹首永恒,生命是恩賜的,肉身有終結的一日,臨終前金錢名譽地位皆是身外物,我們希望靈實成為Haven of Hope(盼望之灣),讓醫護人士解開病人心結,重建人與人之間的橋樑。」他改變坐姿,呼出一口氣。

另一個案是85歲的婆婆和92歲的丈夫,前者患末期肝癌,較早獲得慈惠病床,後者本來住老人院,日日叫兒女陪伴探病。梁智達感慨地說:「兩公婆恩愛如昔,白頭到老,後來發現丈夫都是肺癌病人,其實已具入住資格,考慮到院例不外乎人情,我們破例讓他們由4人房改住2人房,讓公公婆婆在最後幾星期朝夕相對,聖誕節婆婆先走一步,公公在農曆新年離世。公公也在院內慶祝最後一個生日,接受洗禮,6個女到齊慶生,眾目睽睽下親吻太太,儼如再談一次戀愛。」

靈實醫院正進行擴建可行性研究,梁智達有一個夢想。「目標是增加250張病床,做到連貫性的服務,提升晚晴病人的生活質素,入來不是等死,看看台灣和新加坡,我們在這方面大落後,屆時會有生死教育中心向公眾做更多宣傳。」私底下,他的願望是愛隊列斯聯重返英超、兒科醫生弟弟能夠篤信耶穌、在靈實擔任復康助理的兒子能有快樂豐盛的人生。

人生刻骨銘心的回憶,大多在上半場烙印下來,他談起球場事眉飛色舞:「第一個月去蘇格蘭,一心想去睇格拉斯哥打吡,怎料些路迪和格拉斯哥流浪的球迷一路打架,由球場外圍鬥到市中心廣場,騎警一路揮棍追打,見到都怕怕,哈哈……反而小時候同爸爸入大球場睇波,散場時幾萬人散去,他拖實我和弟弟,那溫暖的感覺仍留在掌心。」大球場說要重建,他會否和家人重遊舊地,緬懷當年情?

 

梁智達小檔案

出生年份:1954

家庭狀況:已婚,育有一子一女

學歷: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英國格拉斯哥皇家內科醫學院榮授院士、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行政學系哲學博士、紓緩治療科專科醫生

職位:靈實司務道寧養院院長

興趣:打網球、游水、看書

座右銘:簡樸生活、慷慨解囊、勤於思考

 

撰文:潘天惠

[email protected]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