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8年11月24日

益行 讀畫

吳觀麟耐人尋味的《牆》

明畫廊舉辦的「四弦一聲」陳鏡田、吳觀麟、黃孝逵、周晉——水墨聯展,四弦一聲出自白居易《琵琶行》的詩句: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4位都曾是本港獲得獎項的藝術精英,筆者曾為其中3位寫過拜覽之心得,唯缺撰寫吳觀麟的文字!國內外及香港畫壇人才輩出,特別是香港回歸後,本土藝術發展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和特區政府的支持,尤其是中國水墨放置於當前最矚目的地位。畫展如雨後春筍,讀畫人難免疏漏,此刻4條弦線再次奮力撥動,同時發出響亮的聲音,若如撕裂縑帛般清厲!

自小鍾愛石頭

吳觀麟的抽象水墨決非傍人籬壁,也不是閉目塞聽!不盡然是技巧的表現,謙恭而勇於揣摩各種新的實驗,20餘年鍥而不捨,把歷久如新的回憶片段,對自然規律與城市發展,利用墨塊在紙張的滲化,訴出內心的獨白。

由於自小對石頭的鍾愛,過去他畫了不少以山石為題的佳作,石縫縱橫交錯出特殊的肌理,墨和赭石的色調,顯得較為沉鬱冷峻,反映出成長過程中,所面對冷酷的現實,藝術家在孤獨中舔舐傷痕,同時以石為鑑屹立於風雨炎涼。

本次他參展的新系列中,有3幅是描寫記憶中兒時的石牆,兩幅是描繪香港遺蹟宋元古井,非常別致富含哲理!

渾厚華滋的水墨塊壘呈現的作品《石牆》,35cm×76cm,創作於2018年,來自吳觀麟念小學時,校舍內的一面石牆,堅硬又充滿質感的人工建築物體,卻又有一些苔蘚植物不斷的附在上面生長,猶如宋詩句:「堤外有風斜送柳,牆陰經雨半生苔。去年波水東流去,舊淥奈何新又來。」這是宋代邵雍的詩,與吳觀麟的畫若在隔時空古今對話,他們的思考是何等的相似。

牆歷來是圍合、分割或保護性的間隔結構,圖中似磚石砌成屏障或外圍,背陰處生滿苔蘚,向陽面長滿草甸植被,這是自然的現象,生物憑本能的智慧簇擁而生,共呼吸同存在,未受到人為的栽種,亦有深謀遠慮的生命力。

石牆是人工砌建的,那牆是陽剛的,苔是陰柔的,天造之物和人工建築,既是共融狀態,卻又互相抗衡,代表天地間相輔對峙的狀態,在摩蕩消長中生化萬物。沒有綠色的植物,生活無從談起,深悟環保的重要性,粗粗一望構圖恍似一隻歡跑的小狗,莫非是畫家一顆未泯的童真?

布局虛實相生

古人崇尚「立象以盡意」,即是《周易》關於意象關係的心理觀點。何謂寫意?「言」所不能盡的「意」,可以通過「象」以盡之。當然「象」不是物的原貌,這是中國人的審美思維,或許也是西洋畫中缺乏的元素。中國畫並不是寫生,講究以造化為師,不追求維妙維肖的實景,非視覺內的物理空間與時間,是藝術想像的無限時空,乃畫家的靈性煉鑄的感性世界。

人生如戲,每人都是參與的角色,身臨其境又冷眼旁觀,其創作過程是孕育心的寫照,貌離神合構成一幅好的作品。吳觀麟的水墨塊面布局虛實相生,脫落有致注墨有度,韻味意趣互為表裏。傳統論畫應分為三品:神、妙、能,神品為上,吳觀麟總是在經歷變遷的往事中,思索生命中的善惡、對錯、真偽,再抉擇和取捨,決定最終的行為。孔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

他展出的佳作華彩彰顯,雖是墨色的點染,通過細膩的組合操縱得勢,多元化的媒介,墨、礬、膠的混合滲透變幻莫測,明麗多彩晨露日影活潑浮動,有獨特又耐人尋味的個人風格。想起一代大師劉海粟曾言:「一張畫耐人尋味,使我們看了驚奇,不如看了喜歡,看了喜歡又不如令人深思。」思想本無聲音,畫便是心的符號。他的牆令筆者遙見家鄉:「綠樹村邊合,靑山郭外斜。」「更喜良鄰有嘉樹,綠陰分得近南枝。」午夜再次夢迴宏偉的萬里長城……

吳觀麟1964年生於香港,1986年於香港中文大學校外進修學院取得中國水墨畫文憑,2011年取得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藝術碩士學位。他的作品曾在超過70多個海外和本地展場作主題展覽,他在香港土生土長,由日常瑣碎的生活中尋覓詩情畫意,主要靈感及創作媒介源於香港各種土地復墾項目中、以增加土地面積的廢棄混凝土。他的題材結合現代工業生產過程,以及傳統美學,從中創造有如中國水墨畫的美感。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