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8年11月21日

羅鷹瑞醫生 健康專題

仿製藥與專利藥一樣安全嗎?

學名藥(又稱「仿製藥」,Generic Drug)的價格遠低於原廠藥(又稱「專利藥」,Patented Drug),因此它們對於增進公共醫療服務的覆蓋率和可獲致性具有重要經濟及人道意義。例如仿製抗逆轉錄病毒藥物(Antiretroviral Drug,主要是用於治療HIV感染的藥物)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此類仿製藥讓全球受益患者的數量從2003年的50萬大幅增加到2015年的1580萬。儘管仿製藥市場的發展顯著改善了昂貴藥物應用於有需要病人的普及性,但在關注藥物可負擔性的同時,我們也不能夠亦不應該忽視仿製藥在質量監察方面的考慮及重視。

美國FDA對於仿製藥的定義是:「該藥物以現有獲批准的專利藥以相同劑量、安全性、藥效、用藥方式、質量和性能特徵等標準製造,以期望達至相同的藥物治療功效。」照理說,如果一種仿製藥的成分與專利藥相同,那麼它們在相關功效和安全性方面就具有治療等效性(Therapeutic Equivalence)。然而,事實並非一定如此,因為如果沒有充足的隨機對照臨床研究來確定兩者的等效性,上述理論仍然只是一個有待科學鑑證的假設。

一份針對仿製心血管藥物的綜合系統評估研究報告顯示,醫生們對仿製藥的治療等效性問題是有顧慮的。該分析報告顯示,在1984年至2008年發表的43篇編輯社論中,有53%撰寫社論的醫生對仿製藥替代專利藥表達負面觀點。

亦有藥理研究報告提及到個別仿製藥療效不理想及副作用增加的問題。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在2016年便撤銷了兩種之前已獲批准的長效劑型(Slow-release Formulation)仿製藥的註冊。這兩種藥均應用於治療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雖然這兩種仿製藥的包裝上寫的是每日服用一次,並預期服藥後藥丸會在10至12小時內慢慢將藥物釋放到體內,如是的話,長效劑型藥效應該與每日3次(短效劑型)劑量的效果一致。儘管這配方的初衷是每日一劑,但數據顯示這長效型配方在體內的真正釋放速度較預期慢,導致血液中藥物濃度不足,因此藥療在患者身上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療效或有所不足

要確定仿製藥與專利藥的治療功效一樣好,必須證明仿製藥的生物等效性(Bioequivalence)和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跟專利藥相似或完全相同,但單靠生物等效性測試以評估藥物的臨床治療功效可能有所不足。美國神經病學學會於2006年11月發表了一份立場聲明,當中學會表明反對任何未經主診醫生批准就使用仿製抗癲癇症藥物來替代專利藥的做法。另外一項關於用於器官移植的免疫抑制劑綜合分析報告顯示,並非所有仿製藥的生物利用度都與專利藥相似,使許多醫療專業人士對仿製免疫抑制劑的應用感到擔憂。

仿製藥製造商在生產藥物過程中是否遵守「良好作業規範」(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s)的質量標準,或FDA的相關指引,也是一個備受關注的話題。尤其在亞洲,法規的執行情況因國家而異,個別地區生產的仿製藥級別及質素也可以有很大的差別,在這情況下,如果醫生也不懂得區分的話,這就可能會對接受仿製藥治療的患者不利。以上風險不單局限在專利藥和仿製藥之間的相互替代,仿製藥之間的替代也存在類似風險。此外,低於標準的製造商還可能對其仿製藥的成分及質量把關不足。譬如最近,由於中國生產的仿製纈沙坦(Valsartan)製劑中可能存在致癌物質NDMA,導致香港及全球多個國家對該藥進行了大規模回收。

了解製造商信譽

在談及藥品安全及療效時,我們應該謹記,受影響的人往往是患有慢性疾病或者多病纏身的孩子或老年人。與健康人相比,這些免疫力較脆弱的人群就更易受到藥品療效不足和副作用的影響,又或藥物污染物的侵害。

在營銷和推廣新藥時,為了確保他們的業務成功、藥物安全性和最大療效,不少創新專利藥的製藥公司也會以更高於監管規定的標準進行生產。因此,在治療重大疾病,權衡專利藥和仿製藥之間的利弊時,不應單以價格為唯一的考慮。

無論仿製藥是否與專利藥相同(關於生物等效性和生物利用度),因考慮到社會成本,私營和公共部門的醫生仍將很大程度上會繼續處方仿製藥。其實,只要仿製藥是由信譽良好的仿製藥公司生產,仿製藥應該仍然可以是安全和具有成本效益的。然而,如果藥物製造商的聲譽不太理想,醫學專業人士為了保護患者的福利,就必須盡可能多認識及知道關於藥物製造商的工業聲譽,因為最終藥物是否可以成功治療他們的患者,取決於藥物製造過程的質量。

總而言之,在質量有保障的情況下,仿製藥不僅能為患者們提供低成本以及高質量的醫療服務,亦同時在改善醫療保障體系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加強了解及認識藥物製造標準,確保醫護和病人在考慮藥物替代時有足夠的資訊作出合適選擇,保障病人用藥安全。

撰文:羅鷹瑞醫生_心臟科專科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