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8年11月3日

區聞海 醫三百

旅途辯論生死

《死亡預約》是《蘋果》「動新聞」探討安樂死正反角度的專題,一連5集,10月23日第一集訪問的醫生主角是瑪麗醫院深切治療科陳醫生。他問,用盡一切深切治療方法延遲病人死亡有沒有意思?醫術專精的醫生也困惑。專題也輯錄了我的幾句評論。我做過不少有關安樂死的訪問,更多是研討,經常保持冷靜甚至有些抽離,因為擔心這是一個感性容易淹過理性的題目。

防止濫用

最近一次家人旅行,在輕輕鬆鬆的旅途上,意外地辯論起生死來了,熱烈得有些面紅耳赤。

讓我驚訝的是,姊妹和她們的另一半大多不認同我對安樂死利弊的平穩分析。我一貫的說法是:在個別極端痛苦的病人案例中辯論安樂死,病人痛苦贏得同情,辯論往往傾向於贊成安樂死,但是放在政策層面,安樂死合法化就讓人有很多顧慮。對於影響所有人的政策或法律必須加倍謹慎,以防輕率濫用。在醫療服務和晚期護理服務不足的社會,安樂死會否被當成the easy way out?合法化安樂死,讓病人選擇死亡,社會可減輕負擔?

當安樂死合法化,隨着時間的推移,照顧弱者的文化會否變得薄弱?生命的內在價值可會被輕視?即使這看來想得太闊太遠,但憂慮是真實的,並非杞人憂天。

對這些分析,我的家人卻同樣感到驚訝。

首先,他們說,為什麼個人的抉擇要受到這種種社會層面的顧慮所限制?如何看待生命是價值觀的問題,人類社會的價值觀不是一直在改變嗎?法律和社會風俗的變遷可以非常大。事實上有些國家正在讓安樂死和協助自殺合法化。抵制安樂死是否在抵擋潮流,拖着時代前進的後腿?即使沒有極端的病痛,如果有人活過美好人生,來到某一點滿足了,真的想離去,他不應該得到協助實現心願嗎?

合理限制

這又回到社會對個人意願的合理限制問題。在內心深處,我對個人有死亡權利的提法感到不自在,因為深知現實中我們的醫療和晚期護理還有許多可以改進的空間。節制令病人恐懼的入侵式治療,尊重意願,應是優先議題,不要馬上跳到安樂死吧。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