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8年10月16日

張綺霞 訪談錄

緊抱商業市場藝術家徐震 空心超市 有價有市

上月在香港蘇富比拍賣展場,在眾多大師級的畫作和雕塑之間,出現了一座奇特的便利店,用普通價錢賣普通貨物,但特別的是,從盒裝的衞生巾、保險套到罐裝的飲品,裏面全都是空的,這正是徐震自2007年的創作。

徐震向來是中國受爭議的藝術家。他不避嫌商業操作,更成立公司大量製造藝術品,自己則居於老闆的角色。除了領導其他藝術家創作,也成立與自己同名的品牌生產作品,他從不抗拒,甚至是擁抱市場操作,對於其他抗拒跟市場有聯繫的藝術家,他更會直接批評:「裝的。」

Banksy早前在拍賣會上故意將作品毀壞,以示對藝術市場的嘲諷,反而更讓作品成為全球談論焦點,價值大為提高,也讓人質疑,究竟這個反抗姿態,是否只是暗渡陳倉的虛張聲勢?

與Banksy不同,徐震從來不掩飾其擁抱市場的取態。「當你談問題,市場是無法獨立出來的,就算是偉人也要生活,會想他的生活成本是什麼,對金錢的概念是什麼,人性與金錢概念是一樣的,不可能很分裂。學術、市場、意識形態對今天的藝術家來說都是一體的。(所以不迴避?)我不僅不迴避,還要衝上去,哈哈!要重新調整它給大家帶來的印象。要重新去控制、定義它。我要去定義市場和藝術、商業和創作之間的關係。」

記者問,如此投入市場,不會被市場控制、被它的規則牽着走嗎?他立即說:「市場也好,意識形態也好,對藝術家的影響是非常直接的。我覺得不用迴避,因為迴避會讓你放棄了很多題材。放棄了很多對社會的觀察,一些最新、最殘酷、最高速的,一些最真實的樣子。」

超市消費非理性

這次在拍賣展場展出的《徐震超市》,起源於2007年巴塞爾藝術展邁阿密海灘展會的《香格納超市》,他表示,有此創作念頭,是因為他很不愛逛超市,「太大了,會迷失」。於是他開始想超市的消費行為:「都是非理性、直觀的行動,很像是洗腦,讓人被表面的東西吸引。讓我想到,如果超市裏所有東西都是空的,只是包裝,其實可更強烈地表達出包裝和表面跟人之間的關係。」他認為,消費表面的東西,可以說是人的本能,「人進超市是有一種心理感受,就算是空的也會被吸引,因此很矛盾。」

每次展出,超市中的商品全都是新做的,「確保有效期」。他們都是從普通超市買產品回來,掏空內在後再重新包裝,其中以罐裝飲品難度最高,對於是如何做出來,他說是「秘密」,但笑言,仔細看應找得到改動痕跡。

展場中不少人都樂於買來空空如也的商品,讓人想到,中國當代藝術的消費是否同樣空洞?他如此看:「所有市場都可以用空洞去形容,股票市場很空洞,房地產市場很空洞。這是很正常的,是市場的基本規律。就是人類自己設計出來,引導自己行為的方式。」

例如看到包裝和品牌的暗示,就會刺激到人的購買慾望。「例如我把徐震的名字註冊成品牌,用品牌的方式做藝術創作。因為創作時最常遇到的問題是宣傳和推廣,跟賣咖啡、賣毛巾、賣一瓶水的概念是一樣的。就如礦泉水,雖然不同品牌是有區別的,但未必像宣傳片裏所說那麼大的區別。這些宣傳包裝的東西是一個獨立的系統,跟你的產品可以說沒有太直接的關係。人對這個東西的依賴是很大的。」例如上次來香港展出的作品《20歲》,他便為它拍攝了一段廣告宣傳短片,用非常商業的手法去包裝。

藝術行為沒效率

畢業於上海工藝美術學校,他自言從來是學院以外的人。「我是學藝術設計的,沒有讀正式的藝術學院。因為畫得太差(笑),他們不招我,不符合他們對考生的要求。」於是他就乾脆不讀純藝術學院,自己創作自己的藝術。「我開始做創作是1997到1999年,在內地當代藝術還是相對有點半地下的狀態,不是跟主流意識形態很對等或者配合的,藝術家可以亂來,沒有一個統一標準,沒有像今天有一個公眾道德的要求,說你必須做對的事情,做好看的事情,必須對社會有用的。我覺得那時相對來說很自由,就算作品成熟度不高,活力卻非常足。」

當時藝術市場幾乎不存在,藝術家都是為了自己而創作。他年輕時渴望被看見,在1998年錄像《喊》中,他在人群中突然大喊,拍下他們驚慌的表情。「這個東西跟城市發展也是有關的,以前大家走路都不看紅綠燈,後來慢慢等紅綠燈過馬路,所有人站着,你在後面就會想,會不會喊一下對方就能看到你。也是年輕時刷存在感的方法。(笑)當時是全球自由主義最高峰的時候,大家追求的都是個人自由等價值,今天這些東西都被更大的系統去安排了。它已經跟今天的社會環境完全不一樣了。」

藝術對他來說,起初是興趣,後來轉向表達的有效性和話語權的探索,開始思考自己創作的價值。「我們在改革開放的初期成長,到2000年後,互聯網帶來全球化,給中國帶來很多機會,整個過程我們都經歷了,因此我們的創作有很多可能性的探討。一個個創作,就像一個個創業項目,不再是有視覺統一風格的創作。」

當初渴望被人看見,後來卻成立專搞藝術的「沒頂公司」,自己變成老闆,隱身在後,帶領其他藝術家進行創作,不久又站到前方去,成立「徐震」藝術品牌生產作品。

「年紀大了開始不想被看見,但看不看見,不是大問題,它(藝術)是一種工作,把它做出來需要不斷被看見。」一個人變成品牌後,關於這個人的一切也會變成符號。「我蠻享受被符號化的過程」。

藝術家的情感和思想,都可以被品牌蓋過?「我覺得藝術這個東西其實是沒有效率的東西,但品牌的東西始終是追求效率,把藝術品牌化後,有很大的矛盾感,我們自身的意義也是在張力中體現出來,共同呈現文化產業的狀態。對我來說,這個時代應該這樣搞藝術。從這個意義來說,做藝術是有效率的。(為什麼效率那麼重要?)因為所有人都在追求效率嘛!就是這個(時代的)特徵。這樣的意義是什麼?沒有人考慮過。(那你有考慮過你創作的意義嗎?)我覺得我要做對於人的文化來說是有高度的東西。這個高度並非俯視人類,而是有包容性的。」

不追光環追盈利

一直以來,雖然讚揚他破格的人不少,但也有不少人批評。他笑一笑說:「還好吧,沒有怎麼聽到(笑)。有時他們(員工)都會發給我看一下,但我覺得這些批評都沒有說到點上,都是外行的人說。」以傳統的藝術概念看藝術,總是想尋求作者,尋找意義,他搖搖頭不認同。「我覺得藝術是沒有這麼多前提的,什麼方法都可以用,什麼都可以去試試看,看能不能變成藝術。」

對於藝術是什麼,他有時有答案,有時沒有,「才讓你一直有好奇心,才能做下去。」年輕時,他自言會嚮往「光環」,如今覺得,這些光環不是追求就有,「是通過做其他的事情,這些光環才會有。」

如今經營公司創作作品,他不諱言是以盈利為目標,「我覺得所有東西都是有價值的,同時很多東西都是有價格的,藝術就處在這兩者之間,有些東西有價值但沒有價格,所謂的金錢觀,就是把這些價值價格最大化。金錢觀本身自帶市場的評估體系,包括藝術史和各種產品市場。」

這些年來,哪些作品印象最深刻?他舉了一些例子,但最後仍歸結:「我們的作品跳躍性較強,節奏會很快,所以印象深刻的都有不少。」他們把創作變成一個有效率的系統,不同媒介和題材都能觸及,有各種製作工場配合,也有畫廊、研發部門等,「我們能拿到很多項目也是這個原因,彈性大,也不拒絕很多合作。」

因早年乘飛機的一些不好回憶,他自那時起一直不搭飛機,就算去外面參展領獎也寧願缺席,此行來港是坐高鐵。他笑言:「高鐵很好,跟去北京的一模一樣。」

 

徐震小檔案

出生年份:1977

出生地點:上海

學歷:上海工藝美術學校畢業

職銜:沒頂公司創辦人

 

撰文:張綺霞

[email protected]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