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8年8月7日

陳仲謀醫生 身心掃描

私家醫療系統與精神健康

前兩期的文章分別討論了香港房屋和教育政策對市民精神健康的關係,現在筆者希望分析另外一個較少人關注,但是十分重要的問題──私家醫療體系提供精神健康服務所扮演的角色。

香港醫療服務不達到多數市民的滿意程度,相信是不爭的事實。公營醫療系統的不足,往往要私家醫療體系去補足,特別是應付中產階級的需要,所以私營醫療市場的運作,對整個社會的健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頭號殺手

香港現有約400名精神病專科醫生,其中大概有170到180個私人執業,為整體人數的四成半。只有一半多的精神病專科醫生在公立醫院照顧大部分市民,而另一半醫生則在私營市場,服務付得起醫療費用的中產階級,當然是不成比例和極不理想。

這個不平衡的現象,筆者有機會再和各位讀者研究。雖然有不少精神治療的專業人士在私營市場為廣大的市民服務,可惜因為某種問題的掣肘,使到其整體功能未能盡量發揮,間接造成資源的浪費。

精神病人的增加是世界普遍的趨勢,本世紀初抑鬱症佔整體人類的患病率,已從第四位跳升到今天的第二位,如果加上其他精神障礙(Mental Disorders),精神病肯定是人類的「頭號殺手」。

香港的精神病人不斷增加,公家醫院的工作應接不暇,輪候診治的時間愈拖愈長,很多市民被迫光顧私人市場。病人從各種渠道,包括透過親朋戚友介紹向私人執業的精神科醫生求診,情況十分普遍。但是付得起醫療費的市民絕對是少數,公立醫療系統仍然負起主要的任務,特別是有關提供住院醫治的服務。

私家醫院最近六七年間,用種種理由婉言拒絕精神病人入院治療,和以前經營的方針大相逕庭。據稱事緣在六七年前,一名婦人在私家醫院治療產後抑鬱症,在住院期間突然從高處墜下受傷,造成終身癱瘓。事主家人入禀法庭,控告醫院及主診醫生疏忽照顧。結果,法庭判定控方勝訴,被告需要賠償巨額款項。自此之後,幾乎所有私家醫院都以以下理由拒絕精神病人入院治療:

一是全院爆滿,沒有床位提供。

二是私家醫院編制不同於公立醫院,無駐院精神科醫生、護士及相關專業人員。

醫療保險

上述理由看來似是而非,因為在該宗不幸事件發生之前,全港私家醫院一向都會接收精神病人入院留醫。醫院管理層「有生意都唔做」的原因,有人推測是害怕重蹈覆轍,避免支付巨額罰款的風險。

另一現象是,香港和世界大部分地區比較,在醫療保險上與別不同──大部分保險公司不接受精神病保險申請。是否香港保險業界亦是「有生意都唔做」?表面上是判別精神異常有困難,實際是本地保險公司缺乏有關資料(香港治療精神病的實際費用),所以精算師很難正確評估收取保費的額度。希望政府和業界盡早合作,解決問題,使香港人可以較容易投保精神病,以保障自己和家人的精神健康。

有報道稱香港最新的私家醫院──港島南區的港怡醫院,籌備開設精神科門診及住院服務,將重點接收需要住院治療的病人。

其實,病情較嚴重的病人才需要入院接受長期觀察,定時打針吃藥,防止他們有自殺、自殘和衍生暴力行為。港怡醫院精神科開設的10張精神科病床,雖然是杯水車薪,亦未能發揮針對性的效果,但仍然是一個好開始,希望院方在這方面愈做愈好,其他私家醫院相繼效法,大開方便之門。因為患上輕度精神病的人絕少需要入院治療,他們在正常生活環境下更有助於康復的進度。

私家醫院拒絕接收精神病人,癥結在於現有的床位已經不敷應用,僧多粥少,毋須投資增設精神科的人手和設備。如果政府加快審批開設私家醫院的申請,引入多些競爭,情形或許會有正面的改變。另外,報載大約10年前,香港已有3間保險公司開始試行接受精神病保險申請,提供因精神異常需要治療或失去工作能力的保險。保險業界人士指出,投保精神病治療的情況始終不普遍,人數很少,大多數是一些高級行政人員,由公司代為投保。

食物及衞生局在提出「自願醫保計劃」方案之餘,一定要釐清精神病保險的機制,並且要廣泛宣傳,鼓勵市民和保險公司,分別購買和銷售精神病保險,使香港社會獲得更多保障。

2009年8月下旬,天水圍發生一宗悲劇:一對同時患有精神病的孖生姊妹, 多年來相依為命,姊姊因家居意外在家中失救死亡,無法照顧自己的妹妹陪伴姊姊的屍體數天才被鄰居發現。如果姊姊之前有購買保險,妹妹日後的生活或許得到較適當的保障和照顧。

三贏方案

筆者認為推廣精神病醫療保險和香港精神健康息息相關。2018年4月初,食物及衞生局「自願醫保計劃諮詢小組」成員陳秀荷宣稱,精神病治療不一定納入精神科才獲保障,在自願醫保下,因精神問題入住私家醫院亦獲保障。希望這一項條款能落實推行,使精神病人得到更多的利益,同時促使更多保險公司推出多元化的精神保險銷售計劃。

香港是一個多元化的國際大都會,各種制度都不應落後於其他地方。基層市民在公營醫療機構應該得到基本和合理的精神治療;而付得起費用的中產階級亦可以有多樣化的選擇,購買較優質的醫療服務。所以,進一步推廣精神病醫療保險是「三贏方案」(政府、市民、保險業果),而最大得益者可能是所有持份者(病人、家屬、私人執業的專業人士和私家醫院)。

筆者認為朝着上述的路線推行政策,目前私家醫院視精神病人如「洪水猛獸」,聞之色變,敬而遠之的現象,會很快消失。市民大眾在這種氣氛之中,自然會覺得精神病和其他疾病無異,進而消除諱疾忌醫的陋習,而當中的「標籤化」和「污名化」,一定會隨之煙消雲散。

撰文:陳仲謀醫生_香港精神健康議會召集人、香港精神健康促進會主席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