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8年7月23日

張綺霞 幕後人語

舞台劇導演陳炳釗 劉以鬯名作講香港困局

劉以鬯近月離世,作為中國和本地文壇重要的現代作家,他的文字仍有深遠影響。電影導演王家衛從中受到不少啟發,而舞台劇也有被其影響產生的作品。資深舞台劇導演兼編劇陳炳釗,最近夥拍另一位劇場工作者黃呈欣,共同將劉以鬯知名作品《對倒》改編成舞台劇,陳炳釗認為,當中的故事,與當下香港有不少呼應之處。

「我覺得這套劇的重點不是人物,而是如何理解劉以鬯所說的對倒狀態,這種狀態不只是過去式的,現在的對倒可以更立體複雜。就如當下香港也是在無辦法很融合的狀態中,無論什麼範疇總是由兩種對立的東西組合而成。對倒是香港本質的隱喻。」

陳炳釗與黃呈欣從一年多前就想改編劉以鬯的作品,出發點是比較短的《打錯了》,但後來他覺得不夠實在,核心份量不足,於是轉而集中於另一篇小說《對倒》,加上董啟章的文章〈對倒《對倒》〉,修改了超過一年,才搬上舞台,成為《對倒.時光》(7月26至29日,牛棚藝術村)。

相比起陳炳釗之前改編過的也斯《後殖民食物與愛情》、董啟章的《天工開物.栩栩如真》,《對倒》更精簡,但也有另一種難度。為了讓故事與當下對應,在原故事兩位主角南來文人淳于白及本土少女阿杏外,還加入一條現代的線與這對角色進行另一番對倒:經歷過傘運的年輕攝影師,與從內地移居的港漂女生藍丹丹。原故事中充滿張力,沒有出路的狀態,在小說最後慢慢因為習慣而消解,加入新元素也是想增強當中的力量。

過去現在分別不大

原小說中互相對立對應、環環相連,結合又分開的結構,也貫穿了整個劇本設計,不同觀點、不同世代互相對立對照。陳炳釗指出,許多文中描寫的香港景象,其實與現在也相去不遠,「時間就是如此包容着現在、過去、未來,空間亦然,不同年代的旺角可以融合在一起。不同年代的人物也可融合。」

《對倒》以兩個角色的對立為中心,一個是活在回憶中的南來文人,一個是活在幻想中的少女,兩者帶着各自的回憶與想像在城市中穿梭,但都找不到出路。時移世易,這些回憶和幻想,放在當下似乎已經過時,陳炳釗則有另外想法:「如今香港歷史發展上處於關鍵點,似乎只能集中於眼前,認為不應再懷舊。我覺得不然,而更應該看回去,理解為何香港走到這一步。」

回憶之重要,在於其是連結不同時間和空間的橋樑。就算是新設計的角色,他都為他們構想了不少回憶,無論是什麼身份,每段回憶都有同等份量,「每個人都是帶着回憶去走這個城市」。如藍丹丹說香港:「這個城市是個有街道的城市。」一句台詞,就透過她的回憶連結起香港與內地城市兩個空間。

陳炳釗聲明:「我沒有特別立場,只希望觀眾自行感受,與劇中人物重新走一次城市,這些空間是每個人都有很多回憶,才能勾起更多reflection。我希望在舞台上製造這種reflection。不但看到自己,也看到自己的對立面。對立面也是自己的一部分。」

他過去多個劇作均貼近社會議題,看到一些年輕人因傘運而陷入沉鬱,乃至無法走出創傷,當中的心情都影響了他。劇中經歷傘運的青年正是他們的寫照,「想說那種鬱住的狀態」,但詭異的是這個年輕人最後選擇回內地居住和工作,因他蒐集資料時,發現有從事設計的年輕人在港無法生存,而內地樓價低,可輕易擁有自己的工作室。無法輕易在自己的城市扎根,是這一代普遍面對的困局。

有距離地直面一切

《對倒.時光》在舞台上製造了一個個鏡像,無論是劇中人物之間還是人物與觀眾之間,在重重相疊的鏡像之間,又有沒有出路?「有無出路似乎不是振臂一呼就能成就的。的確,可能這只是重述一次某些景象。有時覺得無出路,是因為我們無法面對一些景象,因為它勾起太多複雜的情緒,讓人覺得壓抑。但嚴格來說,我們什麼時候感覺有出路過(笑)?城市本身的命運就是如此。」

他創作時,也要求自己站遠一點。如今不少人對過去發生過的事,都選擇逃避,對於未來,也選擇不去面對。在距離中直面那些牽動自己情緒的一切,他認為是當下自己和整個環境需要的。「需要一些鏡,一個寧靜的狀態。」

他笑言,《對倒》也是描述某種不太愉快的生存狀態,加入兩個現代人物,也是想抵銷當中的悲觀情緒,「這個年代的人能有的選擇是比從前多。雖然每個人都是被當時的時間空間困住,現在雖然被困,但也有更多可能性。」

《對倒.時光》是前進進戲劇工作坊20周年的演出之一,這個1998年創立的團體,經多年發展,當初願景可有實現?

「其實當初沒有什麼願景,只是希望成為志同道合的人的創作基地。」近年小型劇團漸多,各自靠政府有限的資助營運,卻局限在固定模式和視野中,近年陳炳釗開始思考,劇團會否有別的方法發展下去?例如那種訓練3年成就一個劇目的計劃,在港會否有可能?當劇團固定由一個人領導,個人風格慢慢成為整個團的風格,會否有別的方法?「近年我也想把劇團變成一個平台,有其他導演和編劇。」

陳炳釗是名校皇仁書院出身,中一就加入學校劇社,後來升讀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成為新亞劇社的一員,多次策劃演出,畢業之後入電視台工作,雖然事業路看似一帆風順,但最後他卻發現自己最愛戲劇,跑到香港演藝學院進修,全身投入。

昔日肯做可慢慢搣

畢業的時候,全港只有兩個劇團,他年少氣盛不屑加入,決定自己搞,在1988年與張達明、鄺為立等創立實驗劇團「沙磚上」,城市當代舞蹈團賞識他們,讓他們以非常低的價錢租用辦公室空間和排練室。那時候什麼也未發展,什麼也有可能,無論搞什麼演出,都總有觀眾。他指出,那時社會壓力較小,「那時候生活壓力不太大,拿到一點資助加做一些兼職,都可以慢慢搣。如果不是自我陶醉,又肯努力做,一定會有人賞識。雖然家人會質疑你在做什麼,讓你感到焦慮,但仍能生存。」

如今社會壓力更大,無論是現代社會還是藝術圈裏,都有互相敵視的氣氛,他感嘆現在劇場人面對的挑戰已不同。尤其網絡文化影響,判斷往往先於理解,而劇場卻注重溝通和交流。「劇場也是難的,它是一種頗古老的形式,仍要一群人走在一起,停留一段時間作面對面交流,與現代人那種快速、去中心的溝通方法很不一樣,但我們仍需要借助後者去讓人進入劇場中。」

 

 

陳炳釗小檔案

學歷: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及香港演藝學院戲劇系畢業

職銜:前進進戲劇工作坊藝術總監

作品:《金龍》、《後殖民食神之歌》等

 

 

 

撰文:張綺霞

[email protected]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