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8年7月12日

張綺霞 幕後人語

紀錄片導演陳安琪 與鬼才黃仁逵拍出火花

鬼才黃仁逵(人稱阿鬼)多年來在不同範疇表現出色,然而行事低調,畫畫卻甚少賣畫,拒與太商業的機構合作,從不以畫家自稱。他也寫詩寫散文,玩藍調音樂,卻只和朋友分享。導演陳安琪(Angie)認識他多年,有感他一直不為人知,於是為他拍紀錄片,沒料到過程充滿角力,兩人在鏡頭前不斷吵架,卻因這些吵架場面突顯彼此的堅執,成就作品《水底行走的人》。

「水底行走的人」是阿鬼的自喻,而在這個城市裏,像他那樣為追求藝術理想、安貧樂道的人還有很多,Angie表示,這電影也是向他們致敬。「每個都像是在水底行走的人,都是為了堅持理想而不妥協。我是很尊敬他們的。」

整套電影以兩人吵架開始,也以兩人吵架結束。拒絕被凝視被詮釋,拒絕回答問題,阿鬼在記者眼中,是最難處理的受訪者。然而在Angie心目中,卻沒有難易之分。「都是不同的挑戰,各有不同的方法去做。」

Angie的前作《三生三世聶華苓》備受稱譽,其實難度不小,作為後輩和聶華苓女兒的同學,如何在同等平台上溝通是難題,因此她花大量時間做研究。「起初她對紀錄片也有一定想法,覺得只是坐着被訪問,我跟着她拍行街拍食飯,她常跟攝影師說:『有什麼好拍呢?』攝影師也有點怕,我說,你不要理她,繼續拍就好。」

慢慢習慣後,聶華苓不再覺得鏡頭是干擾,其孫女打電話給她投訴母親常吸煙的私密瞬間,都讓Angie捕捉到,Angie又拍聶華苓如何跟人講價,節儉過活,與其對作家的疏爽大方形成很大對比。「我拍所有紀錄片,都是有關人性。看這個人最珍惜的是什麼,最介意的是什麼,最堅持的是什麼。」

主角不肯入場觀看

拍攝阿鬼,Angie自言那是未曾預料過的挑戰,「他總是干預過程,喜歡反轉來教你,甚至導你應該怎樣呈現他,而我在這時就跟他耍太極。」從簡單的訪問問題到鏡頭角度,他都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見。「可能他是一個思考較複雜的人,有些東西他想幫我,有些東西他會錯意。」阿鬼經常拒絕回答,讓她很困擾,因此她只能用最簡單誠實的拍法記錄一切。「希望最後這些片段能呈現些什麼」。

訪問前後,Angie在香港藝術中心電影院外,準備電影在7月「高先精選」的放映事宜。電影拍成後,阿鬼至今都不肯來看,但她覺得,他並非拒絕被觀看,因為所有拍攝場面,都在他邀約下進行,甚至訪問他兩個女兒,都是因為她們偶然來探望而成事。

阿鬼和Angie在鏡頭前常針鋒相對,但喝完酒睡一覺,第二天又如常拍攝。「大家都是沒有機心的」,他看似放蕩不羈,其實很重情義,對女兒疼惜,為維護六四死難者的價值爭論得面紅耳赤,對於Angie,雖然會有抗拒及質疑,但也循循善誘,讓她反思,讓她釋放自己進入音樂中。在拍攝的一年多裏,她慢慢發現這個人的本質,「好像把洋葱不斷剝至核心,看看他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

在藝術創作上的堅持,兩人甚相似,「我一樣是不容易妥協的人」。就算阿鬼拒絕回答或被拍攝,甚至突然說自己不再參與拍攝,她都盡力把電影做出來。畫家、作家、美術指導、藍調音樂家等多樣身份,他都不肯多說,她惟有做更多功課,讓作品穿插片中,成為故事。

本來只是聚焦於他的鏡頭,慢慢也加入她自己,更不介意保留自己被阿鬼質問至發火高聲辯解的片段。本來是為了解一個人而拍的紀錄片,到最後卻變成了不斷質問和討論紀錄片的紀錄片。「我們對彼此都有衝擊」。阿鬼對鏡頭和一切設定都很敏感,她可會覺得,這個鏡頭改變了彼此關係?「我無法代他回答。這也是拍紀錄片永遠的矛盾。」

正因為彼此都不喜歡框框,喜歡自由,不愛妥協,才會經常唇槍舌劍,爭論方法與意圖。Angie認為:「大家追求的本質可能是一樣,只是方法不同。」

許多藝術家作家的紀錄片都會請來權威人士,詮釋作品,Angie也曾做過相關訪問,最後沒放進去,選擇不加任何詮釋。甚至阿鬼進行創作的片段,都只是讓他用GoPro自拍,最後這個GoPro甚至變成他自行創作的玩具。「我在拍聶華苓的創作時發現一個現象,每個人都說她有多好,不肯說不好的,不夠立體全面,這次我刻意不拍這方向。只是在彼此爭吵中,看他有什麼是很堅持的,讓觀眾自行下結論他是怎樣的人。」

希望天才不再捱窮

Angie習慣用鏡頭做記錄,第一套紀錄片正是整理父親臨終時光的片段。「我不怕把私隱的東西放出來,只要能感動到人,讓他們有更多內在思考。」在這套電影中兩人都反覆提到《水底行走的人》是為誰拍,阿鬼說是為Angie,讓她在拍攝過程中認清她自己,Angie則說是為阿鬼,希望能有更多人認識他的天才和作品,讓他不用長年生活在窮困中。當記者訪問時再問這個問題,她的答案是「為了大家而拍」。阿鬼常表示,自己不需要被理解,也不需要畫作大賣,似乎這套紀錄片對他來說是多餘,但Angie相信,他的信念能讓更多人獲得啟發與共鳴。「在拍的過程中,我覺得自己很多信念都被加強了,覺得這一點也能帶給觀眾。」

阿鬼早年留學法國,最後他選擇回港,在片中提到這個選擇,他說,自己不適合天堂。Angie明白這選擇,「別人眼中的天堂,在他眼中或許不然,或許是因為這裏是他長大的地方,看他的照片,都是拍在他四周的草根人物,可以知道他真正關注的東西是什麼。」

而Angie在香港長大,美國碩士畢業後獲成龍邀請任副導演,在八十年代回港,其後自行執導,又轉向拍廣告,她慨嘆,如今的環境比從前更難,「尤其是如果堅持追求理想」,因此她轉向專注紀錄片,預算和票房壓力少,更能實現所想。在這個推崇商業價值的社會,像他們的人還有很多,不只是片中出現過的初一十五詩會的詩人、藍調音樂人、七一吧的藝術家,在城市中隨時都能找到不顧一切的逐夢者。「每個都像是在水底行走的人」。

 

陳安琪小檔案

學歷:美國愛荷華大學傳理系學士(榮譽)及碩士、美國洛杉磯加州大學電影系藝術碩士

職銜:精萃工作坊創作總監、 浸會大學電影學院講師

電影作品:《三生三世聶華苓》、《愛與狗同行》、《花街時代》、《窺情》

 

撰文:張綺霞

[email protected]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