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8年7月10日

陳仲謀醫生 身心掃描

房屋政策與精神健康

香港房屋問題始終是這顆「東方之珠」的心腹大患,首任特首董先生不畏困難,推出「八萬五計劃」企圖一舉解決問題,但因種種不利因素,他最終黯然下台,連帶這個鴻圖大計也無疾而終。接續的幾屆特區政府都正值多事之秋,無暇全力處理香港內部「重中之重」的問題。

現屆政府上任剛剛一年,在新特首理順若干政治矛盾後,開始重新面對房屋嚴重短缺的課題。政府展開廣泛的諮詢,聽取各界意見,以找尋更多土地供應興建房屋的辦法。無論諮詢結果得出什麼奇謀妙策,房屋短缺始終難以在短期內紓緩。

近年來香港人的精神健康出現嚴峻的惡化趨勢,小至日常糾紛衝突,大至倫常慘劇,幾乎無日無之。筆者個人認為這和香港居住環境擠迫、缺乏最低限度的私人空間不無關係。

早期的心理學家做了一個實驗:把一群老鼠放在一個極狹窄的籠裏,很快便發現牠們會互相廝殺,爭取生存空間,結果當然是弱肉強食。

沒有安樂窩

衣食住行是民生四大要事,在香港1100多平方公里的地方住了700多萬人,加上數十萬外來傭工和內地遊客,「住屋」重要性顯然是「獨領風騷」。筆者以自己近日行醫的經驗,以5個典型具體的病例證明香港人的精神健康變壞,與樓價飆升、很多人都無立錐之地有直接關係。

病例一:一對夫婦看精神科,因為太太出現精神困擾,丈夫亦有焦慮症現象。他們結婚幾年,因為兩人收入微薄,等候公屋的申請遙遙無期,市區貼近工作地點的房屋租金又負擔不起,他們只好輪流與男家和女家的父母同住。雖然雙方的家長都明白事理,不出惡言,但當親戚朋友提及,所有人都無言以對。作為一家之主的丈夫,竟然不能替妻子築一個安樂窩,自尊心大受打擊;而太太對每一次搬家都承受極大壓力,懷疑自己是否「嫁錯郎」,終於患上抑鬱症。

病例二:中年獨身漢雄哥雖然在社會打滾了幾十年,仍然兩袖清風,一直是隻「無殼蝸牛」。他現住在市區劏房,本來相安無事。不過,月前來了幾名新入住的租戶,他們都是夜歸人,午夜過後,劏房嘈雜喧嚷,令雄哥無法入睡,輾轉難眠,大大影響他白天的體力勞動工作。有一晚,雄哥差點按捺不住,想拿起菜刀追殺一個自私自利、不顧公德,凌晨過後仍然大聲喧嘩的人。

雄哥得到友人介紹看精神科醫生。醫生知道情形後搖頭嘆息,處方安眠藥和鎮靜劑應一時之急,並建議雄哥找一個較清靜的劏房居住,縱然遠離工作地點也應在所不計。睡眠是人生的大事,失眠會引致惡性循環,令人「神經失常」。每人都應該有一個私人空間,即所謂「安樂區」(Comfort Zone),得以休養生息,恢復精神。

病例三:一對青年夫婦,他們都是專業人士,幾個月前共諧連理,在新界較為偏遠的地區購置了一個小型單位。首期是雙方家長共同借出,不需急於清還,但每月的銀行還款已超過他們總收入的大半,他們只有盡量節儉,希望日後能升職加薪,改善生活質素。但好事多磨,丈夫最近收到傳言謂公司生意走下坡,高層有意裁員,現在人人自危。丈夫回家向妻子大吐苦水,太太開始非常擔心,害怕先生一旦失業,自己勢難負擔一家的開支,漸漸由情緒低落變成習慣性失眠。他們尋求精神科醫生的診治,確診患上早期的焦慮抑鬱症。病情雖然尚算輕微,但心病還需心藥醫。醫生勸他們接受心理輔導,提早在心理上作出實質的準備,以應對生活上的種種挑戰,並且要保持樂觀和積極的思維,因為辦法總比難題多。

病例四:一對中年夫婦結婚多年,膝下猶虛。他們租住一個唐樓單位已十多年,和業主由賓主關係變成相熟朋友。他們的大廈雖然沒有升降機,但交通方便,而且有不錯的實用面積。兩夫婦視之為養老的地方,所以刻意裝修,栽花養魚,準備在此頤養天年。可惜,業主應子女的要求移民外國,所以要出售物業。因為近年香港的樓價飛升,他們縱使傾盡儲蓄也不能付出辛苦經營的「安樂窩」市價。新業主很快便通知要大幅加租(大約是三至四成),經過反覆思量後,夫婦倆知道無法負擔,只好忍痛割愛,搬去地點偏僻且面積小得多的單位。本來他們都是達觀的人,但要拋棄陪着兩人度過不少快樂日子的東西,總是難捨難離,心如刀割。太太搬入狹小的新居後,午夜夢迴,老淚縱橫,難以成眠。丈夫體貼,陪太太看精神科。醫生知道後好言安慰,處方安眠藥,並介紹臨床心理學家給他們,希望兩人盡快適應新環境。

樓市創新高

病例五:一對三四十歲的夫婦求診,女方患了抑鬱症,原因是他們喜歡孩子,但多年來都無所出,屢經醫學檢查均證明能正常生育。精神科醫生詳細詢問後,知道他們居無定所,現在暫時寄居奶奶家中,但婆媳關係並不理想,親戚的閒言閒語亦令她尷尬不堪。生活上的不安定加上有後顧之憂(孩子出生後能否好好撫養),都可能是他們未能夢熊有兆的原因。

一對初出道的醫生夫婦月入超過十幾萬,亦只能買一所四五百呎的「二手樓」。他們的收入不符合公共房屋的申請資格。所以,他們很快便會轉職私人市場,增加收入。

樓市屢創新高,半山豪宅,每呎動輒10萬元以上;環顧全港的樓價,每呎萬元以下的真是絕無僅有。地少人多,加上香港是一個自由市場,政府可以即時解困的辦法不多。公屋輪候冊愈來愈長,等待的人愈來愈心急,心情愈困擾,CMD(Common Mental Disorder)的數字當然會愈高。

真希望「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盡歡顏」!

撰文:陳仲謀醫生_香港精神健康議會召集人、香港精神健康促進會主席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