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8年7月5日

岑逸飛 生命通識

拚死吃河豚

河豚,正式名稱是河魨,英文是Blowfish,俗稱氣鼓魚、氣泡魚,香港人稱為雞泡魚。它在晉代有個雅稱,叫「鯸鮐」,左思《三都賦》的《吳都賦》,有句謂「於是乎長鯨吞航,修鯢吐浪,躍龍騰蛇,鮫鯔琵琶,王鮪鯸鮐……涵泳乎其中。」意思是,長鯨吞航船,大鯢吐波浪,海龍和水蛇翻騰跳躍,鮫、鯔、琵琶、王鮪、鯸鮐等,都潛入水中活動。

對於鯸鮐,《吳都賦》的註釋形容:「狀如蝌蚪,大者尺餘,腹下白,背上青黑,有黃紋,性有毒。」到宋代時,「鯸鮐」已用「河豚」代替。沈括《夢溪筆談》提到:「吳人嗜河豚魚,有遇毒者,往往殺人,可為深戒。」蘇東坡也有詩句云:「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他說的是用蔞蒿和蘆葦的幼芽與河豚合烹,據說可以解毒。

說河豚有毒,究竟其毒有多厲害?世人熟知的劇毒是山埃,而河豚之毒,要比山埃高一千二百倍,令人咋舌!據說一條河豚體內所含毒素,足以殺死三十個成人。一些史料提及吃河豚「入口爛舌,入腸爛腸。」《本草綱目》早已警告:「河豚有大毒,修治失法,食之殺人,厚生者宜遠之。」換言之,是叫人珍惜生命,遠離河豚。

但據說河豚肉質鮮美,雖有劇毒也難禁食家的口腹之慾。民間的「拚死吃河豚」之說,相傳來自蘇東坡。他赴任常州團練副使時,被當地善烹河豚的廚師夫婦請去吃河豚,他應邀赴宴,吃後放下筷子大叫一聲:「也值一死!」

但如今真能「拚死吃河豚」的倒不是中國人,而是日本人。日本人自詡是「徹底的吃魚民族」,而位於本州最西端的下關正是河豚料理的起源地。「河豚」日語發音與「不遇」同音,含不測之意,而下關人則稱河豚為「福夠」(fuku),意在享用河豚美味時與「福」同在。一直以來,在下關拚死吃河豚者不絕如縷。

日本江戶時代三大詩人之一的夏目成美就寫道:「眺星空之幽美,品河豚之美味。」直到十九世紀後期,明治維新後的日本政府,才宣布吃河豚合法,傳說這是政壇大佬伊藤博文在下關春帆樓品嘗河豚料理後改變立場的結果。

筆者來到下關的唐戶市場,見到有大量河豚供應,也抵受不住這種「致命的誘惑」,躍躍欲試河豚的美味。下關身為河豚的漁獲地,在地理方面擁有優勢,加上市場相關人員一直持續努力將來自各地的河豚聚集,而且存放的設施充足,以24小時的體制隨時進貨,並且以便宜價格售賣。

日本人對河豚具有近乎瘋狂的執着,而且更近乎苛刻的嚴格。在日本,處理河豚是需要考取河豚料理執照的。據說河豚最美味的是河豚肝,也是最毒的部位,生吃時其口感如脂肪般豐腴,入口即化,唇齒留香。但筆者畢竟有死神的陰影,連河豚刺身也不敢吃,只吃熟了的烤河豚,口感是有的,說是美味,也不見得。也許所謂美味,人各不同,見仁見智,至少可以自我交代:我也吃過下關河豚!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