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8年6月22日

莊璟珉 何政偉 教育講論

自主學習在通識教育

時下教育界流行說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究竟它是指什麼呢?是否指學生做一些課堂的溫習,上課時主動做一些筆記,而課堂後會回家主動溫習所學呢?又或者是指利用電子學習平台輔助教學安排學生做一些網上功課?這些是否就是自主學習的全部呢?

根據過往的學術評論指出,自主學習大致可分類為三種取向,第一種可稱為「元認知取向」,即以西方認知學習理論為基礎,強調透過給予學生一定程度的學習自主性,訓練學生能夠自我調控及監控自己的學習;另一種可稱為「導學案取向」,強調透過加入課前預習及課堂討論等活動,鼓勵學生課前做好準備,增加學生在課堂內的互動,使學生能夠投入學習活動及展示所學;最後,自主學習也可以是指「以資訊科技增潤學習」,尤其是在香港擁有資訊和電子科技發展的優勢下,透過電子學習及網上學習,增潤學生學習(趙志成,2015)。因此大抵看來,學界對自主學習抱有各師各法的心態,不同學校、老師在設計和執行自主學習的教學活動都有不同理解,當中似乎並未有一個明確的共識及方向。本文嘗試進一步討論在高中通識教育科實行自主學習時,老師可能遇到什麼樣的困難與挑戰?以及有什麼地方要留意呢?

因應學生能力調適

其實,自主學習在中學可以說有很大的彈性,尤其是中學生已經有一定的思考能力,那麼老師給予的自主學習任務,也可以呈現不同的程度。例如對於能力較高的同學,老師可以在提出探究問題、設計找尋資料的方案和討論探究結果等方面給予其較高的自主性,讓他們承擔較多的學習任務。若果學生的學習能力較弱,那麼老師大可以採用引導式探究,即是老師協助學生進行探究,由老師選擇探究問題,並由老師和學生共同商討如何進行。

探究的基本特徵可以按實際情況調整,換句話說,老師在課堂中所起的組織學習作用的程度,以及學生自主設計進行探究的程度,需要按着學生的能力而有所調整,以達到通識教育科所提倡的訓練多角度思考和建立知情的立場和判斷的目標。

學者Zimmerman提出自主學習既是一個目標也是一個過程,當中包括前備 (Forethought)、表現(Performance) 及自我反思(Self-reflection)三個階段。老師可按學生的能力設計不同性質及要求的學習活動於不同階段進行。舉例說,老師可設計各種不同課前預習,包括社會議題的背景資料及思考問題,以培養及訓練學生建立一套自主學習的習慣。另一例子是老師可安排資優同學建立小組,進行一些對學習能力高要求的學習任務,例如在探討人口老化和貧窮等社會問題時,可以先讓學生找尋相關資料及作初步分析及思考。到了自主學習的反思階段,老師可以就學生的課堂表達給予適當反饋,讓學生反思學習成果、調整學習態度和方法,以至培養對追求知識的持續渴望,這些都是一個自主學習者需要建立的能力。

事實上,學生在進行自主學習活動時遇到的困難可以來自不同方面。當學生剛開始研習時,可能只能從單一資料來源搜尋有關社會議題的資料,未必能夠或沒有盡全力搜尋不同觀點的資料。當學生需要將所搜集到的資料進行分析,可能會因為當中牽涉太多概念和理論,令他們無從入手!而在學生們準備不足的情況下進行分組討論,亦會令學習效果大打折扣。在這個時候,老師可能需要協助學生從多於一個資料來源搜尋不同觀點和立場的資料。幫助學生學習從不同基本資料來判斷立場,也是一種讓學生能夠在學習過程中,自我進行資料搜集和價值判斷的教學方法。但是在老師中立引導角色下,要令學生明白而又找到不同觀點和立場的資訊來源,需時頗多,除了加重工作量外,也對老師的學科認知及教學法的掌握極具挑戰。

在現實上不難看到一些同學的課前預習可以好勤力,但在課堂的表現中,學習能力較弱的同學把不同資訊變成自己觀點的能力、消化不同資料的能力、給予同儕意見能力,有時會較為遜色,也欠缺理據,但是課堂表現正是自主學習中建立思維能力的重要體現,例如邏輯、水平、系統、擴散、創意、解難及批判能力。(趙志成,2015)所以,老師亦需要適時地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調整對自主學習的要求,並提供適當的指導,包括提供相關基礎資料作為知識基礎,以幫助不同能力學生培養學習的主動性。

老師擔當重要角色

由此可見,老師在學生的自主學習中所擔當的角色,未必會因為學生的自主而減輕,反而變得更具關鍵性。如何同時兼顧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以及照顧學生學習差異,可以說是當前老師教學工作中其一個最大難點。筆者同意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現時對老師的支援仍然有不足,有待加強。但除了增撥資源以外,筆者認為有關自主學習的設計及執行仍有需要進一步研究探討,例如哪一種取向的自主學習更適用於香港?香港學生的特色及學校文化如何影響自主學習的模式?或許透過加強推廣及鼓勵老師之間多作定期互相交流及經驗分享,建立老師之間對自主學習文化的認識和教學法知識,能更有效地探索如何解決自主學習與學生學習差異之間的矛盾。

為了讓老師更多機會交流及探討自主學習和通識教育科相關的課題,香港教育大學社會科學系將會聯同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香港通識老師聯會舉辦2018年通識教育研討會,以為通識教育科老師提供最新的教學知識和教學方法,敬請各位通識教育科老師留意宣傳資料!

參考資料

趙志成(2015)。「推行自主學習的進路、策略與再思」《優質學校改進系列》。香港: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教育研究所。

Zimmerman, B.J.(2011)Motivational sources and outcomes of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performance. In B.J. Zimmerman & D. H. Schunk(Eds.), Handbook of self-regulation of learning and performance(pp. 1-12).New York: Routledge.

撰文:莊璟珉_教大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

   何政偉_教大博士後研究員

 

教育版徵稿

《信報》教育版誠徵來稿。學校校長、老師、教研工作者、學生可以分別投稿至「校長開壇」、「教研陣地」、「學生樂園」,每篇文章約為700字;至於各教育界資深人士可投稿「教育講論」,文章約為1200字。來稿請註明有關職銜、投稿欄目、聯絡方法,以及所屬學校或教育機構,並且電郵至[email protected]。本報有最終採用權。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