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8年5月11日

何順文 教育講論

香港缺少了…… 民間創科文化與創業家精神教育

近年政府及科技界大力推動「創新與科技」,大幅提升院校在科技研發的資助撥款,冀培育未來所需的科技專才和協助年輕人數碼創業。但坊間很多概念用詞未有清楚界定,包括如創新、科技、研發、創業等及其之間的關係,已造成一些混亂,也妨礙了有關發展的教育、溝通與推動。本文旨在探討大眾對一些有關概念的常見誤解,及分析香港發展創科創業的挑戰。

創意是意念,創新是方案。創新不一定要完全否定舊模式,可以是提升其內涵與增值,也可以是別人未做過的一種突破。創意創新不一定要使用新科技。現今很多行業講求靈活應變及個人化服務,因此更需要發揮創意創新,不能只墨守成規,或只懂抄襲模仿。創新不能閉門造車,關鍵是見識與溝通。年輕人要多向外接觸不同人事地物,多看聽問和刺激思考,逐漸建立自己的點子庫並多作聯想。

創新科技(創科)一般是指與資訊及通訊有關的數碼科技(ICT),近年涉及流動上網、雲端、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物聯網等技術。相對地,電子商務、金融科技、智慧城市、生物醫療及首次代幣發行等,是應用範疇而非科技本身。全球市值最高的企業中過半是科網或數碼創新者(如Apple、Google、Facebook、 Amazon、YouTube、Uber、阿里巴巴及騰訊等),就是利用創新科技去解決市場需要。因此如沒有創新和創科策略,今天大多企業都無法保持競爭力。現今創科巨企,其價值重點是龐大用戶數據而不只是科技。

創業是一個身體力行的實際風險投資。近年一般人會聯想創業到科網企業。但其實創業也並不一定與科技、互聯網有關。科技和網絡一如電力主要是工具,提供創造價值的空間與平台。

缺少創新創業氣候文化

年輕人可在大企業或初創公司參與創科的研發工作或營運,又或自行創業。創科的生態圈有多個基本組成部分:包括政府政策、大學、科技界、大型研發基地、企業、市場需求、人才庫、投入資本、初創投資者、民間科研氣候及創業家精神文化等,共同影響和帶動創科創業的發展。

總括來看,相對其他地區,香港創科發展有一些優勢,包括金融體系成熟、法例監管完善、高度國際化、訊息及資金自由流通、多所科研優秀的大學、知識產權保護、龐大的中國市場、投資者數量充足,及資金充裕等。主要局限為缺少研發人才庫、大學較不重視下游「研發」(R & D)、投資者較忽略投資早期的初創企業,及大企業的研發投入卻仍偏低。如政府未來能透過政策提高私企在研發的投資,吸引更多跨國公司來港設立研發中心,及把市場資金引導作初創公司前期投資,將很有利創科發展。但香港最大的挑戰仍是民間創科創業文化要改變。

每個地方的條件和優勢不一樣,很難模仿美國加州矽谷。矽谷靠創新與科技起家,但其成功是多個獨特因素條件組合而成,而不單只是史丹福大學和充足資金。根據清華大學錢穎一教授的分析,這些獨特條件包括:移民人才齊集、初創企業間人才流動頻密、法制環境較寬鬆、容許失敗文化、簡樸生活的工作狂,及創業板(NASDAQ)令未有盈利的初創公司創造有利融資條件。

但整體而言,矽谷仍以「創新創業文化」與「創業家精神」最為重要,令矽谷成為高科技創業公司的棲息地。矽谷能將個人積極創造力和自由創業生態作充分發揮,而非靠政府計劃打造出來。在美國矽谷及一些另類大學,個人自己創業及上市發行新股是一種風氣。在香港,人們仍多熱中於買賣二手股票。香港就是缺乏矽谷的生態文化。

創新力與創業精神培育

香港與美國或內地的大環境與土壤不一樣,本地新科技的產業鏈頗薄弱,單靠自己很難把新的科研成果轉為產業化(雖然落馬洲河套區港深創科園是一個發展契機)。因此香港需要了解自己的人才局限。

香港的確是較少大學生選讀科技科目,這是與市場供求有關。科技行業缺乏職位,難以吸納人才入行;而人才不夠,令創科發展受阻,人才變成雞與雞蛋的問題。

近年非IT畢業生投入IT行業已是十分普遍,表現也出色。入職IT行業的資歷門檻亦已大幅下降,以往需要長時間專業培訓的IT程式編碼工作,現在外行人已能倚靠簡單的互聯網工具(如Stack Overflow)取得大量編碼或使用高端程式語言Python來完成。據統計,在美國大多數IT人在大學都不是念IT或工程的。我們需要科技專才,也需要懂得人類思考行為及具備其他核心可轉移能力的通才。

不是每個大學畢業生都喜歡或有能力做下游研發或創業。大學最需要是培育學生創新力與創業家精神。

撰文:何順文_恒生管理學院校長

 

教育版徵稿

《信報》教育版誠徵來稿。學校校長、老師、教研工作者、學生可以分別投稿至「校長開壇」、「教研陣地」、「學生樂園」,每篇文章約為700字;至於各教育界資深人士可投稿「教育講論」,文章約為1200字。來稿請註明有關職銜、投稿欄目、聯絡方法,以及所屬學校或教育機構,並且電郵至[email protected]。本報有最終採用權。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