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8年2月8日

溫煜讚醫生 家庭醫學

大眾怎樣看待抗生素

香港政府近年致力推廣慎用抗生素,以防抗生素「耐藥性」惡化。大眾從各媒體已聽過耐藥性一詞和知道不可亂服抗生素,但這些認知可能只停留在「聽過」的地步,大眾仍不明白耐藥性的性質和對每個人的威脅。

香港衞生防護中心採用「抗菌素耐藥性」一詞,其中「抗菌素」(Antimicrobial)是指抑制或殺死致病微生物(如細菌、真菌、病毒、寄生蟲等)的藥物;而「抗生素耐藥性」是慣指針對細菌的藥物。前者較準確,後者較通用,本文採用後者以貼近大眾習慣。

香港衞生署最近發表一份報告,名為《公眾對抗菌素耐藥性認知、態度及行為調查2016/17》(註1,下稱《2017報告》)。該調查電話訪問了1225名15歲或以上的市民,採用的問卷部分和香港大學在2013年發表的接近(註2,下稱《2013報告》)。《2013報告》邀請了56名社區人士參加專題小組討論,也電話訪問了2471名18歲或以上的市民,研究他們對抗生素耐藥性的認知、態度及行為。兩份報告除了顯示大眾怎樣看待抗生素外,還提示了其中一些趨勢。

慎用以防耐藥性

大多數市民聽過耐藥性或抗藥性,但很多只以為用多幾次抗生素後,身體抵抗力便減低,需要更強的抗生素。其實,如果感染了我們的細菌對某一抗生素還未有耐藥性,重複使用同一抗生素仍會有效;這也是為何要預防細菌對抗生素的耐藥性。換句話說,抗生素耐藥性是指抗生素對細菌失去效力。

面對抗生素的攻擊,細菌會自發改變基因以自衞。這些基因除了一代傳一代外,還會像交配般傳遞給其他細菌。不斷的基因突變,細菌最終煉成金剛身,抗生素不能侵入細菌而失效了。這些基因在細菌世界裏廣泛擴散,能戰勝抗生素的細菌愈來愈多,甚至一種細菌能戰勝幾種抗生素而升級為「超級細菌」。這些細菌隱藏在我們周圍,一旦入侵我們身體,我們便「難醫」了。

不少市民認同抗生素耐藥性是香港一個嚴重醫療問題,但又認為自己對預防耐藥性「無能為力」,只要醫生少處方抗生素便可減低抗藥性。主要原因是多數人沒意識到(或也許已做到),慎用抗生素便是預防耐藥性的最好方法。

預防細菌感染便是第一步、也是對個人最好的一步。方法簡單而「老生常談」,就是做好個人衞生和接種疫苗。身體健康,不需要抗生素,耐藥性便不成威脅。

衞生防護中心呼籲病人切勿要求醫生處方抗生素,但只有少數病人會這樣要求。在《2013報告》中,「試過主動要求醫生開抗生素」(即沒時間限制)的受訪者只佔8.7%;而《2017報告》中,只有2.5%受訪者在過去12個月內因傷風感冒而要求醫生處方抗生素。在更早前的另一本港基層醫生調查中(註3),病人要求處方抗生素也只佔2.5%的感染個案;醫生認為病人期望抗生素的個案是15.4%,而病人不願意處方抗生素的個案竟佔6.5%。在要求醫生處方抗生素這點看,本港市民表現很好。

令醫療界憂慮的是,65%受訪者(《2013報告》)認為自行購買抗生素或不完成療程都不會有壞後果,8%曾經自行購買抗生素,7%通常儲起沒服完的抗生素,30%沒服完一個療程的抗生素。

完成療程免後患

自行購買抗生素的主要原因相信是源於錯覺,以為今次身體不適和以前的病相似。上次的抗生素有效,今回不妨一試,免了看醫生的麻煩,既省時間又省金錢。這樣做的危險是用錯藥。相似甚至相同的病徵可來自不同的病,這病可以是輕微而不需要抗生素的小病,也可以是威脅生命的重病。自行用藥重則延誤病情,輕則枉用抗生素,增加其耐藥性。切戒!

很多病人都沒服完一個療程的抗生素。我對他們很有同理心,因為我也曾犯了2次同樣過錯。不完成療程可有2個原因,一是無意,一是有心。我屬前者。患病初期,身體的不適會驅使病人服藥解困。兩三天後,病徵消退了,病人沒有生理的鞭策,很易忘記吃藥。我雖然帶了藥回辦公室,但「工作太忙」,還是忘記了。一天4次的藥變了2次。如要避免這類遺忘,可以服用次數少的抗生素(每天1或2次),或調校好自己的手機或手錶的鬧鐘功能。

刻意不服完療程的人比忘記吃藥的人多。他們以為「好番到咁上下就唔使繼續食」,或者「唔想食咁多西藥」。不想吃藥是人之常情,但前提是:不應吃的藥(無論西藥或中藥)是不要吃,應吃的藥便須吃,而醫生處方的抗生素是應吃完的藥。所謂「好番到咁上下」是病徵減退至輕微,但細菌感染仍未痊癒。過早停服抗生素的遺害是讓變弱卻未死亡的細菌得以存活,繼續繁殖,繼續基因突變。這些「進化」了的細菌仍蟄伏在病人體內,下次作惡便強猛過上次了。

抗生素耐藥性是每個人的切身問題。預防耐藥性是保障自己將來的感染「易醫」。

註1:香港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公眾對抗菌素耐藥性認知、態度及行為調查2016/17》(www.chp.gov.hk/tc/static/ 51310.html

註2:The public's perspectives on antibiotic resistance and abuse among Chinese in Hong Kong. Pharmacoepidemiology and Drug Safety. 2013; 22(3): 241-9.

註3:Use of antibiotics by primary care doctors in Hong Kong. Asia Pacific Family Medicine. 2009; 8(1):5.

撰文:溫煜讚醫生_香港家庭醫學學院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