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8年1月25日

梁詠雩 特別企劃

一次傷心的重遇

難民的故事令人心酸,帳篷在山丘上綿延不盡的景象深深震撼我。在難過中保持冷靜工作是所有人道救援工作者面對的挑戰,但這並不容易。我在營中就聽到一位救援人員向新到義工說:「這裏的情況的確嚴峻,你可以難過,但哭泣過後就要開始工作了。」

樂施會在羅興亞難民營中負責食水及公共衞生的Zulfiquar Ali Haider,從事人道救援工作25年,參與過世界各地的天災和衝突救援行動,但早前在難民營中的一次相遇卻令他感觸良多。

「那天我在羅興亞難民營檢查一個食水設施,突然有兩位難民上前興奮地跟我打招呼,『你不是20年前來救過我們一次嗎?』原來是1993年我第一次到羅興亞難民營工作時遇到的難民。那時他幫忙搬運物資、搭建廁所,我們時常相見,那時他只是個30來歲的年輕人,現在已是年逾六十的伯伯了。」

25年難民生涯

相隔足足25年在難民營裏重遇舊友,Zulfiquar既感窩心,亦覺心酸,「你能夠想像嗎?他人生最好的25年,就在難民營度過。」比較九十年代及近月兩次羅興亞難民潮,他指是次的情況更複雜,處境更嚴峻。

「當年的羅興亞人較多是基於政治和經濟的權利被剝奪,找不到生計而逃來,由1992至1996年間有逾30萬人分批來到孟加拉;然而這一次,羅興亞人是逃命,他們的家園被燒毁,親人被殺,他們受到更大的精神創傷,人潮來得更急,難民營不勝負荷,也令救援工作更困難。」

公眾一般對天災的關注多於軍事衝突,然而Zulfiquar數十年來到過全球各地參與人道救援卻有不同的理解,「人活着,是要看到將來。一個人如遇到洪水,沖走了家園固然傷痛,但房子倒了,土地還在,土地沒有了,雙手還在,一切都可以再來;但是在難民營裏,除了生存條件惡劣,更現實的是人們沒有國籍,沒有身份,沒有土地,不能工作,不能發展。他們的將來不在自己手裏,他們不知道,他們的下一代也不知道。」

讓人們在危難中,基本需要受照顧,共同找出路,正是人道救援人員的工作。

撰文:梁詠雩_樂施會總裁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