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7年12月9日

伍懷璞 易經三才

粵港澳大灣區之 廣州史上「第四個發展」機遇

廣州,能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中樞城市,筆者認為,與其地理條件,有很大關係(前數期已述),故今期筆者梳理歷史,試作考證,簡析廣州自秦朝建城至今,因其地利,歷年皆為南方數一數二最強的「經濟港市」。隨大灣區概念的誕生,廣州將面對史上「第四個發展」機遇,今期簡述。

廣州地處珠江三角洲,位於珠江下游入海口。筆者翻研古籍發現,這片土地原是一個多島嶼的古海灣,由於珠江水系的西江、北江、東江三大支流,所夾帶的泥沙在灣內不斷堆積,逐漸形成了三角洲平原,原來的一些島嶼成了平原上散布的山丘。據考古界研究發現,珠江三角洲開發較早,距今已有五千多年的歷史。而從廣州、佛山及香港等地出土的先秦時期銅器,說明在秦始皇統一嶺南之前,珠江三角洲地區已進入「青銅文化時期」。但由於珠江三角洲偏處於中國大陸東南一隅,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其經濟文化社會發展進程晚於中原地區。可以說,先秦之前,古番禺(即今廣州市)的農業和手工業生產雖已有一定基礎,但真正的經濟開發,應是在秦朝統一嶺南以後。

「三朝十帝」統治史

廣州建城已有二千二百餘年歷史,自秦始皇統一嶺南,並設南海郡、桂林郡、象郡三郡,其中南海郡的郡治定在古番禺(即今廣州市)後,廣州歷史上,共經歷「三朝十帝」的政權統治,包括:

西漢「南越朝」政權:秦始皇統一嶺南時,委派大將任囂為南海郡尉。秦末,任囂病故,其部下趙佗繼任南海郡尉,後趙佗擁兵自立,於西元前204年建南越國,自命南越武王,國都位於番禺(今廣州)。赵佗去世後,其次子趙昧繼承王位,為第二代南越王,即今廣州西漢南越王墓(西漢南越王博物館)墓主。南越國在廣州共歷經五帝,於漢武帝時被滅亡。

唐末「南漢朝」政權:唐代以後的五代十國時期,西元917年(後梁貞明三年),南海王劉岩(又名劉龑)在兩廣地區立國,定都廣州(時稱興王府),國號初名大越,次年改為漢,史稱「南漢」。這是廣州地區出現的第二個封建王朝政權,共歷經四帝55年,於971年為宋朝所滅。相傳,現在廣州市的流花湖,就因湖東北有南漢朝古蹟流花橋而得名。流花橋,原屬當時南漢統治者修築的宮苑芳春園中,相傳,當時的宮女們晨起梳妝時,擲隔日殘花於湖中,漂浮無數經此橋下而得名。

清初「南明朝」政權:明末清初時,西元1646年,明朝大學士蘇觀生等,擁立明朝唐王朱聿金粵在廣州稱帝,年號紹武,史稱「南明紹武政權」。這是廣州出現的第三個封建割據王朝,但紹武政權僅維持41天就被清朝剿滅了。不過,當時在廣東地區,還有一個反清復明的「南明政權」,西元1646年,明朝兩廣總督等,擁戴明朝桂王朱由榔在廣東肇慶稱帝,年號永曆,史稱「南明永曆政權」。永曆皇帝朱由榔後也被清軍追逼,逃入廣西,不過永曆政權作為一支抗清部隊,一直堅持到清康熙三年(1664年)。

 

經濟發展四階段

廣州自秦建城以來,一直是嶺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西漢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中,將廣州列入中國19個商業都會。《貨殖列傳》是《史記》中專表「生資貨財利」的傳記,其載:「番禺亦其一都會也,珠璣、犀、玳瑁、果、布之湊。」此記載中,犀、玳瑁之類,多屬來自南海諸國的物產;「湊」為聚集之意。這記載說明,廣州在秦建城之初,已具有較強的經濟功能。《漢書.地理誌》亦有載:「(粵地)處近海,多犀、象、毒冒(即玳瑁)、珠璣、銀、銅、果、布之湊,中國經商賈者多取富焉。番禺,其一都會也。」其中指明,粵地「處近海」表明廣州自古是臨海的海港,其所聚集的犀、玳瑁之類物品,是商業市場贏利「取富」的商品。這說明廣州作為港口城市的基本條件,在漢代初期已具備,且廣州在全國範圍內有一定的經濟地位,二千餘年來從未動搖過,這在中國古代城建發展史上實屬罕見。

綜觀廣州之歷史,筆者認為,其能成為嶺南地區的經濟中心,大致經歷了歷史上的三大階段,及現在正面臨的「第四個發展階段」,包括:

一是秦漢時初具雛形。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為開發南越地區,開鑿興安運河(即今廣西的靈渠),把長江水系與珠江水系連接起來,溝通了嶺南地區與中原的水路交通。前214年,秦統一嶺南並設置南海等三郡,隨後大批中原漢人落籍到番禺,傳入當時中原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漢朝時,政府繼續「漢與南粵通關市」,開展互市貿易,大批先進生產工具輸入嶺南。至東漢末年,廣州已開始出現印染、絲織、造船等工業。從廣州漢墓遺址出土的各種航船模來看,說明當時廣州的造船業與船運交通發達、商業貿易繁榮,也表明廣州在當時的對外貿易中,已開始佔有重要位置。可以說秦漢時期廣州作為經濟中心,已初具雛形。

二是隋唐時加速發展。隋朝結束了魏晉南北朝的分裂局面,使中國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珠江三角洲也得到進一步的開發。隋唐交替時期,修築了大庾嶺陸道,漢人南遷更多。同時,唐代加強南海的海上交通,與西亞、東非及東南亞一帶許多國家,建立了政治、經濟和文化聯繫。並於唐開元二年(西元714年)在廣州設立市舶使,這是中國封建社會首次設官員專門管理海外貿易。當時,廣州成為最大的通商港口,執全國「海港之牛耳,成為世界上最著名的貿易港口城市」之一,也是當時全國的對外貿易中心。

三是宋至明清時初始形成。西元971年,北宋朝在廣州首次設立市舶司,這是封建王朝設置市舶機構之始,對推動廣州海外貿易的空前繁盛起到促進作用。雖至南宋時期,福建泉州的對外貿易,一度超越廣州。但廣州乃至珠江三角洲地區仍處於全國經濟發達地區行列。至清代時,廣州成為兩廣總督的駐在地,具行政中心的地位,且康熙二十四年(西元1685年),廣州設立了中國第一個海關──粵海關,負責稅收和發展對外貿易。至此,廣州作為華南經濟中心的地位,已經形成。

四是大灣區的形成。正因廣州在秦建城之初,便一直是歷代嶺南商都,且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經過以上歷史三大經濟發展階段,形成現在的華南地區經濟中心,也是中國繼北京、上海之後的第三大城市。但筆者認為,隨着2017年3月份,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最終確定上升為國家戰略後,廣州必要把握此機遇,迎接這經濟發展史上的「第四個階段」。

研究員:朱蔭垹

撰文 : 伍懷璞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