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7年12月8日

卓文 夾心人

中共經濟模式

前蘇聯政權成立於1922年。成立初期計劃經濟發展勢頭極好,直至第二次大戰前,人均GDP升了超過一倍。相比1929年開始的全球大蕭條,歐美國家GDP下跌15%。六十年代初期,蘇聯經濟發展仍然不俗,跑贏不少西歐國家。當時不少經濟學家就有爭論,計劃經濟是否可取代資本主義。事實勝於雄辯,蘇聯解體之日,便有計劃經濟已死之說。

到日本興起,GDP增長平均六十年代是10%,七十年代是5%,八十年代是4%,成為世界經濟第二體系。當年全球同樣很多聲音,要學習日本管理模式。大家還有印象TQM(全面質量控制)嗎?今天又如何?

自去年開始,內地及海外開始有言論指中國特色社會經濟值得推崇。譬如上周一個論壇,任志剛先生指中國金融政策制訂旗幟鮮明,在過去二十多年,守住系統性風險,值得他國學習。反觀華爾街式西方民主及資本主義經濟,引發兩次金融風暴及大量違規銷售。他質疑在座參與者,(為了發展經濟)是否應該加入共產黨?

他是行政會議成員,政治正確毫不出奇。不過平心而論,說法未嘗沒道理,但要加上時空因素。從歷史洪流看,沒有一個政治經濟制度可以歷久不衰。新中國創於1949年,為什麼開放前經濟陷於「崩潰邊緣」,開放後又突飛猛進?原因很簡單,是實際改投市場經濟政策。加上同期歐美工資上升,令外國將生產基地移到勞動人口眾多中國。若今天將所謂「中國模式」套到外地,沒有同樣背景如人口數量和外國資金,恐怕成功機會甚微。「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若從2047年回望今天,可能也有蘇聯和日本經驗感慨。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