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7年11月6日

邵鵬柱教授、區結成醫生 生命倫理線

科技能解決器官需求?

器官移植界一直面對着器官供求不足的問題,要平衡病人的迫切需要和對捐贈者公平並不容易。未來生物科技能否徹底解決需求問題,甚至連倫理爭議也一併消失?

科學界致力研究細胞移植取代器官移植的可能性,希望以修復器官的方式減少對於捐獻器官的需求,近年有些眉目。科研人員利用幹細胞分化成各種細胞和利用組織工程將細胞重組成器官,得到初步成果。

日本東京大學醫科學研究所今年公布,成功將小鼠的幹細胞植入大鼠胚胎生長出胰臟腺體,再植回糖尿病小鼠中使其血糖達至正常水平。今年8月,美國俄亥俄州州立大學亦有研究人員成功開發出「組織納米轉染」(Tissue Nano-transfection)新技術在活體內細胞重組,希望生成不同的細胞類型,協助修復受損組織或恢復老化器官、血管及神經細胞等組織。實驗老鼠測試顯示,皮膚細胞能被重新編程成為血液不暢的傷腿中的血管細胞。一周內,活血管開始出現在傷腿中,3周後傷勢開始好轉。

雖然實驗成果得到肯定,但在人體實踐始終面對重重挑戰,2010至2013年間,瑞典卡羅琳學院的Paolo Macchiarini 將幹細胞培植的人工氣管移植到氣管受創病人體內,9名受移植病人中有7名最終死亡。Macchiarini被指對手術風險評估失當,且在發表的文章中歪曲研究成果。最後該院解僱Macchiarini,而卡羅琳大學醫院行政總裁Melvin Samsom今年7月亦在The Lancet撰文承認Macchiarini當時使用的技術並未準備好用於病人身上。

儘管技術層面突破需時,學界對幹細胞和器官重組技術的突破仍然樂觀。如在人體成功重組或修復複雜的器官,有望紓解器官移植界難題。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