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7年10月4日

占飛 忽然文化

膠災救星

大蠟蛾(Galleria mellonella)的幼蟲,被科學家指出有吃食塑膠的本能,它們可能是解決地球膠災的救星。現代塑膠約在上世紀三十年代流行,它曾經一度被稱為「萬能之物」(The material of a thousand uses),集合輕便、便宜、形狀易變、不易打爛等幾種元素,也因此令地球廢膠成災。

塑膠一旦產生,不管是你每天喝的凍檸茶裏的膠飲筒,還是你每天到街市買菜用的膠袋──當你喝完或吃完,才不過十數分鐘的時間,但地球要消化它們,卻要花上數百年。換句話說,史上第一批製造的塑膠產品,目前仍然存在世界上。

有科學家最近卻有研究指出,大蠟蛾的幼蟲會吃蜂窩,牠們消化蜂蠟的方法,與分解聚乙烯(塑膠成分)差不多。這個發現是源於一個業餘養蜂人(也是科學家),在把大蠟蛾幼蟲移至一個膠袋時,牠們竟把膠袋吃成一個個小孔並從中溜走。

100條幼蟲在12小時內能吞吃92毫克(Milligrams)的塑膠。若以這個速度,一個平均約重5.5克的膠袋,要靠100條幼蟲吃足一個月才能分解。牠們把聚乙烯轉換成乙二醇這種常見的抗凍劑原料。目前科學家正在尋找大蠟蛾能分解塑膠的原因,若將技術用於處理全球每年扔進海洋的約8000萬噸塑膠,這種毫不起眼的昆蟲,可能是大自然的救星。

塑膠簡史

對於化學家來說,不論什麼塑膠,它們都代表這個字:Polymers(聚合物),而它們最原始的材料是碳(Carbon)。

大自然也有聚合物,如3000多年前定居墨西哥的奧梅克人(Olmecs)就利用橡膠(Rubber)製作皮球玩樂;中世紀有歐洲工匠利用動物犄角去造燈籠,而犄角同樣是大自然的聚合物。至1840年,有科學家利用硫磺為橡膠加工,令所塑造的橡膠產品更為堅固。1907年,為現代塑膠誕生的年代,這是人類史上首次棄用植物或動物,改由化石燃料製作膠類產品。三十年代,塑膠技術愈趨成熟,1929年出現聚苯乙烯(Polystyrene)、1930年出現聚酯纖維(Polyester)、1933年出現聚氯乙烯(PVC)和聚乙烯(Polythene)、1935年出現尼龍(Nylon)。

從此以後,人類濫用塑膠,海洋生物平白受牽連,牠們誤以為是食物,被塑膠碎塊噎死;牠們游水時被膠袋纏繞,動彈不得直至死……

「膠」在香港潮語中代表戇居及虛假的意思,西方的膠「plastic」也代表虛假、人工化。最著名的金句有德斯汀荷夫曼(Dustin Hoffman)主演的經典電影《畢業生》(The Graduate,1967年)內,「我只想跟你說一個字,一個字:塑膠。塑膠有大好前途」。(I just want to say one word to you. Just one word: plastics. There's a great future in plastics.)戲內指德斯汀荷夫曼剛從大學畢業,遇上這位世叔伯,表面上他建議德斯汀荷夫曼朝新興的塑膠行業發展;至於底蘊,則是叫年輕人準備迎接一個虛假的時代,亦因虛假,你才會大有前途。

萬能之物

塑膠確是萬能之物,它可以模仿不會生蟲的聖誕樹、餐廳櫥窗內永不腐壞的美食、為人類解決性飢渴的充氣娃娃……整容叫做「膠的手術」(Plastic Surgery),皮笑肉不笑的假笑叫做「膠的笑容」(Plastic Smile)。有「世界廚房」之稱的中國,有人竟想到製作「膠米」,但膠不全然代表虛假,例如香港有真10元膠鈔!

想減少「派膠」,除了把寄望放在大蠟蛾身上,最重要是源頭減廢。最近占飛去樂富UNY超級市場,幾乎找不到沒有預先包裝的蔬菜,它們通通躺在膠盤內以保鮮紙包好──不管「青紅蘿蔔」,全場蔬菜反映白光,真的,買唔落手。

樽裝水,大家放棄未?黃子華在棟篤笑中說:「未有樽裝水發明前,飲水唔使錢;樽裝水發明後,飲水要錢!」一語道破二十一世紀的反智社會。

撰文 : 占飛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