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7年9月29日

唐國隆醫生 健康專題

飲水不足、止痛貼也傷腎?

天氣炎熱,多飲水補充流失了的水份是老生常談,不過不是所有人都有「每日飲8杯水或以上」的習慣。雖然飲水少不會即時對身體造成任何影響,不過對於本身腎功能不好的人而言,身體水份不足有機會刺激腎臟,引發腎病。提到腎病,大家都會聯想到腎衰竭,但其實急性腎損傷都不容忽視。

絕大部分港人對急性腎損傷的認識都不多,急性腎損傷大多數發生在長期病患者身上,健康人士亦有機會出現;發展的速度很快,從正常到腎臟受損的過程只需數日。脫水、腎臟的血液循環突然下降、腎臟阻塞以致未能排出尿液、腎臟感染、急性腎小球炎及損腎藥物都是急性腎衰竭的原因,而年長、有慢性疾病如肝病、糖尿病、心臟病等都有患急性腎衰竭的風險。雖然急性腎損傷比慢性腎衰竭有較大的康復機會,但亦屬於危急情況的一種,病人的腎功能有機會突然惡化,未能有效排出水份和毒素,而血液中的電解質一旦失調,甚至會對生命構成威脅。

小便次數減少

如同一般腎病,患者未必會有明顯的病徵,當中小便次數少更未必會令人容易聯想到跟急性腎損傷有關。腎病病人一般在肌酸酐(Creatinine)指數升到數百至過千時,才會感到不適,如胃口欠佳、疲倦、渴睡、小便次數減少,嚴重的話更會出現腳腫、氣促、昏迷。

一名患有慢性腎小球炎、年約50歲的地盤判頭一向也少喝水,平均每天也不過喝2至3杯清水,小便次數不多亦看似正常不過的事,始終「少入少出」嘛。數月前,他需要到各地盤巡視進度,在烈日當空下遊走各個地盤,同樣也是沒有因此而補充適量水份。數天後,他感覺小便減少了及疲倦,他百思不得其解,心想最多可能是感冒及咳嗽引致。

醫生檢查後,發現他的肌酸酐指數由200mmol/L急升至1100mmol/L,確診為急性腎損傷,主因是明顯缺水及血壓偏低所致,除了需要入院吊鹽水及葡萄糖水外,更要立即接受血液透析治療(俗稱洗血)。經過治療後,其肌酸酐指數終於回落至250mmol/L。可是,由於腎臟是個「傷了就回不了頭」的器官之一,即使治好了急性腎損傷,肌酸酐指數也難回復正常水平,「傷了就是傷了」,腎功能永遠也不能回到最佳的狀態,而那名地盤判頭亦需定期覆診和服用藥物以防止腎病再惡化。

不過,即使因缺水而確診了急性腎損傷,也不代表一定要靠藥物或透析治療才可使肌酸酐指數逆轉的。根據不同急性腎損傷的病因作出適當治療,如缺水者補充充足水份、因藥物而起就停止服用藥物等,通常都能令肌酸酐指數回復正常水平範圍,避免腎功能永久損傷,及演變成慢性腎病或腎衰竭的後果。

止痛膏藥危機

另一名病人一向也有服用中藥調理身體,但很多中藥成分不明,有機會傷腎而不自知。這名病人來看病時,腎臟本來就不太好,一直都有定期覆診和監察腎臟功能。但偏偏他同樣是個不太愛喝水的人,即使他熱愛長跑運動,也不會於運動前後補充充足水份。一次長跑比賽後翌日,他過來覆診時發現肌酸酐指數上升很多,一問之下便知可能與缺水有關,故要求他每天至少喝2公升清水,適逢天氣炎熱,進行戶外工作或運動時更要喝3公升或以上清水,這都對腎臟和身體有利無害。到了下個月,他再次覆診時便發現肌酸酐指數回復正常,沒有透析治療的需要,亦不用服用藥物。

此外,坊間興起的止痛藥膏或止痛貼同樣有機會損害腎臟功能。的確,對於腰痠背痛一族來說,非內服的止痛藥膏或止痛貼等是十分奏效的。但某些品牌的外敷止痛藥物含有非類固醇消炎藥的成分,雖然不如內服藥物直接影響腎臟及腸胃,但藥物透過皮膚接觸,仍然會滲透至腎臟也不足為奇;加上長者很多時候未必依循指引使用,自然會增加傷腎的機會。

86歲的陳婆婆患有長期糖尿病及高血壓,年初來看診,稱除了腰背痛外,就沒有其他不適,卻常常有疲倦感。雖然大多數長者都會有易累的情況,畢竟身體機能會隨着年齡增長而退化,加上陳婆婆既不是有缺水的現象,腎臟超聲波掃描也沒有發現異樣,不仔細檢查的話,很難發現問題所在。在肌酸酐測試中,發現陳婆婆的肌酸酐指數達270mmol/L,經了解後發現她使用的腰背止痛貼含有非類固醇消炎成分,會影響腎臟。要不是陳婆婆及早求診,不難預見將會出現更嚴重的腎病病徵。

不只是止痛貼,一些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也常被醫生處方用作治療傷風感冒及止痛,本身有腎病或高危人士應小心服用。

另外,高血壓人士可能因服用降壓藥物:血管收縮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或血管張力素受體阻斷劑(ARB)而導致不能排尿,這是因為當腎血管硬化而出現嚴重狹窄時,服用抑制劑或阻斷劑會減慢血流,有機會令腎臟停止運作,造成急性腎損傷,所以服用前應接受檢測及跟醫生商討適當的治療方案。而腎小球炎、紅斑狼瘡、腎盂炎、腎石等都會令腎臟急性受損,故病人應多加注意腎臟的健康。

所謂預防勝於治療,除了多喝水避免「缺水傷腎」,建立健康的生活習慣永遠都是預防疾病的不二方法,戒煙、健康飲食和適量運動也同樣重要。年過五十,不論男女,也應該每年進行身體檢查;長期病患者更要每6個月接受一次檢查,了解自己身體狀態的同時,更能及早發現腎病,有助控制病情。

撰文:唐國隆醫生_腎病科專科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