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7年9月26日

陳仲謀醫生 身心掃描

防止學生自殺研討會

兩年前的「開學月」,家長和教育界人士每日晨早起床,都會趕緊從各種媒介收取訊息,了解一下再有沒有學生自殺。當年9月,對某些人來說真是「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所以有關方面為了防止2015年「學生自殺數字」重現甚至被打破,於是早作準備,配合各大傳媒大事宣傳愛惜生命的資訊。

今年開學至今已大半個月,雖然仍有學生自殺的慘劇發生,有些還相當矚目,但數字尚算「正常」。有些人以為可以鬆一口氣,但是筆者認為大家應該更加努力杜絕自殺,因為社會培育下的年輕學子一個也不能少。

早前有研究指出,香港學生上學不開心的程度高達一半以上;最近本地一所知名和歷史悠久的「防止自殺機構」發表調查,更令人觸目驚心:九成的學生活得不開心!做人不開心是常有的事,沒有什麼大不了!可是長期的不開心是造成抑鬱症的主要原因;而不能徹底治癒的病人,約有七分一會萌生自殺的念頭。

危險14歲

香港機構所做的研究,有人認為取樣(Sampling)不足也不全面,所以可信性成疑。不過,英國BBC報道當地一個大型的同類研究,對象有萬人之多,結果顯示:14歲的女孩和男孩有抑鬱症的症狀分別是四分一和十分一。雖然英國的社會形態和文化傳統有別於香港,但其「危險的14歲」結論甚有參考價值。

14歲的兒童正在進入青少年期,心理和生理上都會遇到不同的困難,部分人未能適應學校的要求而產生一些「反社會行為」,有人稱之為「反叛期」。如果他們這些負面情緒和行為得不到妥善處理,社會和個人必然陷入「雙輸」局面:學校課堂的管理大受困擾,個別學生會各走極端──成為欺凌同學的惡霸或受凌辱的弱者。欺凌只是香港教育制度不善的其中一個結果,校園不是學生的樂園,僵化的課程和公開考試的壓力是觸發部分學生患上抑鬱症的誘因,應該是不爭的事實。

筆者在行醫之餘,希望以本身的專業知識向社會大眾,特別是家長,提供緩解學生罹患抑鬱症的辦法,於是集思廣益,以香港精神健康促進會的名義,邀請專家、學者和過來人商討學生自殺的原因和應對的策略。他們分別是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心理系講座教授侯傑泰博士、臨床心理學家李志群博士和博士研究生徐永業(業仔)。(註:研討會內容將在互聯網播放。)

業仔以過來人的經驗,分享他青少年時代「人生痛苦的一頁」。業仔的抑鬱症可能源於遺傳因素,由於學業成績不如意加上愛情失敗,所以情緒極度困擾,陷入長期的抑鬱狀態,覺得自己無用,認為生命絕無意義,曾經幾次自殘並嘗試輕生。天可見憐,他最終能懸崖勒馬,接受適當治療,開展人生新的一頁。不過,醫治抑鬱症是長期的戰鬥,除了藥物外,還需要病人用意志克服困難。業仔坦承現在情緒仍然有不正常的起伏,甚至偶然浮現自殺念頭,但他會運用「正念」(Mindfulness)靜觀身心,慢慢讓負面的意識離開。

侯傑泰教授認為香港的自殺率偏高,但研究得出現一個奇怪的結果:在貧窮家庭長大的青少年,他們的「抗逆能力」相當強,在世界排名位於前列。這個社會現象和一些先進國家(如英國)情形有所出入。

其實自殺的原因有很多,生活條件的差別只是其中之一。很多心理學家認為孤立無援才是自殺的催命符。換句話說,學生得到家人、朋友、同學和老師的關心幫助,往往就是他們的救生圈。

愛心幫助

世界衞生組織(WHO)已在多年前預測,精神病在2020年成為人類的第二號殺手。我們不必再等3年,殘酷的事實早在眼前。世界各大藥廠對準商機,投入大量資源研製抗抑鬱藥,雖然距離徹底根治的目標尚遠,但新藥的效用比前大大提高,尤其是副作用減少更為顯著。為什麼抑鬱症仍在全世界肆虐呢?

以香港為例,從病人求診到醫治,整個機制都有關卡重重。抑鬱症不是外癆內傷,沒有具體的病狀;而病人多數缺乏原動力主動求醫。香港人對精神病的認識近年雖然已有進步,但仍有不少人諱疾忌醫,害怕被標籤為「黐線」,這種「污名化」的心理根深柢固,要連根拔起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同時,公營的精神科醫療服務十分不足,有些公立醫院的精神科門診部的新症輪候時間超過2年;覆診期也過長,使醫生無法知道處方的藥物是否適當,病人也無從投訴藥物產生的副作用。最後,病人有沒有按照指示依時定量服藥,成為一大疑問。抑鬱症是一種慢性疾病,由於大腦神經線末梢/突觸的生化物質(如血清素、多巴胺)因傳輸機制出現故障,致使神經訊號系統失靈。也和其他疾病一樣,是預防勝於治療,更應該防微杜漸,及早求醫。

病人因病情惡化而產生自殺的意欲,一般要經過頗長的痛苦日子。抑鬱症的症狀以前已詳細說明,總之是病人缺乏動力。但是,當病人的病情到達「臨界點」,他們好像突然積極起來,例如:安排後事(把心愛的寵物和有紀念價值的物件交給親友託管)、立下遺囑(分配資產,註明用途)、完成一些心願……與此同時,病人一貫的病狀可能加劇,在「臉書」等電子社交媒介中透露自己對世界失去依戀,認為生命一點意義也沒有,厭世之情溢於言表。

至於由非專業人士去評估自殺風險實在十分困難,但也非無跡可尋。

家人朋友如果發現病人有上述行為,切勿掉以輕心,應立即尋求專業人士協助,以防萬一。要照顧精神病人的確辛苦,但不要放棄,只有同情心(Sympathy)並不足夠,大家要努力付出愛心(Empathy),幫助沉淪的人脫離苦海,展現中國傳統「人溺己溺」的公義,以建構人類未來美好的新世界。

撰文:陳仲謀醫生_香港精神健康議會召集人、香港精神健康促進會主席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