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7年7月14日

葉輝 生命通識

東涌古史源遠流長

話說早於唐代,東西涌(公東涌)已有人聚居了,至宋朝已為漁米之鄉,出產稻米、蒜葱、花蟹及鱲魚等等,此一名稱亦記載於明朝萬曆年間郭棐所著《粵大記》的地圖中,而清代道光年間,《廣東海防滙覽》將「東西涌」分別標記為「東涌口」及「西涌口」,東邊的鄉鎮最終發展較好,那就稱為「東涌」了。

據方志記載,在清朝嘉慶二十二年,總督蔣攸銛、阮元先後於大嶼山東涌口建汛房八間、石獅山腳建炮台兩座,東涌口即今日的東涌,今日的馬灣涌村,就是東涌舊墟了;與本港各村落一樣,由於清初康熙元年(1662)清大臣鰲拜下令趕絕敗走的鄭成功,實施遷海政策,東涌及其他本港居民被迫北遷,至康熙八年(1669年)復界後,才陸續返回原地;乾隆年間,有大量客家人從東江流域遷入。

東涌唐代灰窰位於小炮台旁邊,原址在赤鱲角虎地灣,由於機場工程而遷往東涌道,遂為小炮台略作點綴;灰窰利用蜆殼及珊瑚以燒煉石灰,以此作為建屋材料,同時亦可用作肥田料、修補船殼、造紙和染料等;其實港境內曾發現大量燒製殼灰的灰窰遺址,比如東涌灰窰建於地面,亦有一些藏於地下而未被發現;芝麻灣澄碧村前的二浪灣海灘上亦有兩座唐代灰窰,後期發現不少灰窰,比如曾旺盛一時的坪洲石灰灰窰廠,沙田灰窰下(今沙角村),西貢北潭涌上窰民俗文物館也就見證灰窰業的歷史。

以蠔殼燒煉石灰,除上述用途外,殼灰亦受惠於其時的製鹽業,將殼灰塗抹於竹篾牢盤以防止漏水,盛放鹹水後將鹽顆煎煉出來,要大量殼灰以製作牢盤,其時港境內的製鹽業相當繁盛,於北宋年代,大嶼山以產鹽著稱,加上蠔本身可供食用或提煉蠔油,蠔本身的價值甚高,所以明、清兩朝本港蠔業亦甚為發達。

古村沙螺灣村曾因盛產牙香樹而聞名,自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至明穆宗隆慶六年(1572年),屬廣州府東莞縣所管轄,至萬曆元年(1578年)才改由東莞拆分出來的新安縣管轄;據嘉慶《新安縣志.輿地略.物產》所載:「香樹,邑內多種之,東路出於瀝源、沙螺灣等處為佳。」

沙螺灣小碼頭鄰側有把港古廟、天后宮、福德祠及村公所,把港古廟的名稱頗為獨特,早年有村民指出,沙螺灣外原有一小島欖洲,尖端指向灣內本村,村民認為風水欠佳,且灣外經常風高浪急,故此請來茅洲把港大王,安奉廟中,以保護海灣。

據知把港古廟始建於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咸豐二年(1852年),光緒九年(1883年)乃至1980年重修多次,均有碑詳記;廟內文物有乾隆三十九年鑄造的銅鐘,光緒二年的香爐,咸豐二年及光緒二十四年匾額及光緒二十四年的木雕等文物供人研賞。

沙螺灣山邊曾發現人工挖掘的痕跡,與早年出產鎢礦相關,於上世紀五十年代有幾間公司開採,如美商東沙(後改為士得度),自行發電在村頭開採;華商泰來在沙螺灣開採;另一華商東來則在鱟灣開採;礦務處於1955年核准財團所組成的遠東公司在沙螺灣附近從事大規範開採,因後來產量漸稀少,已停採多年了。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