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7年5月15日

區結成醫生 生命倫理線

1970年一個「生」字

我告訴朋友,現在做「生命倫理」(Bioethics)方面的工作,就有人問,什麼是生命倫理?試過幾種方式長話短說,都不能很滿意。

方才發覺,Bioethics在香港還是一個生字,不只是冷僻,真像新名詞。

新加坡政府銳意發展生物科技及前沿研究,10多年前已知道需要預先建立生命倫理指引和法律框架。當年有份參與制訂框架的學者專家包括Prof. Terry Kaan,現在是港大Centre for Medical Ethics and Law(CMEL)的Co-Director。

在台灣,「生命倫理」是高中生命教育概論課程的內容部分。我從網上讀到復興高中陳淑婉老師一篇題為〈探討生命倫理與科技倫理的基本議題〉的課程綱要,共4節課,並非蜻蜓點水。

Bioethics這個名詞,起於1970年美國。到八十年代,「生命倫理學」已漸漸形成學術規模。但它不是傳統的獨立學科,因為生命倫理議題不是單一的學科可以完整地處理的。

需要一座「橋」

生命倫理議題也不是純學術性的,很需要在公共空間作開放式討論。為此要多謝《信報》編輯部爽快地應允開闢這個每月一次的專題空間。

欄名定為「生命倫理線」,是從手掌掌紋「生命線」想起的。每一篇有關生命倫理議題的文章是一點,日積月累串起來便像一條生命倫理線。倘若社會上還有其他人穿針引線,就會結成網絡。

生命倫理網絡有什麼用?在台灣社會,這成為生命教育的文化底子;在新加坡,生命倫理研究令相關的政策更成熟、更有認受性。但也不是非得要功利地證明生命倫理有用的。在公民社會公共空間開闊一些視野,令多元觀點對話,本身便是件好事。

克羅地亞學者Ivan Segota屬於生命倫理學的第二代人,在九十年代,他好奇地想,Bioethics這個從七十年代出現的字是誰發明的呢?他鍥而不捨地尋根,最後認定威斯康辛大學Madison分校的Prof. Van Rensselaer Potter(1911至2001年)是Bioethics的創始人。

Prof. Potter當初自創這個由bio與ethics合成的新名詞,是為表達一個理念:人類面對生物科技和生物醫學的爆炸性發展,需要有一座「橋」,跨專業學科,連接現在和未來;最終要讓科學實踐和價值觀共鑄未來,讓人類文化與大自然生命共存,才是真正的人類繁榮。最初他想過用Bridge Bioethics作為新理念的稱謂,最終簡稱為Bioethics。他深信,生命倫理這一座橋,不能靠傳統醫德、專業觀念、科學或哲學各自為政來支撐。

我猜想,應該是六十年代的生物醫學和科技在某方面的發展,令Potter預感到,人類在走進新世界。我溫習了一下:

1959:人工體外受精技術。

1960:發明心肺復甦術。

1960:FDA批准使用口服避孕藥。

1967:第一宗人類心臟移植。

Potter是生物化學家,也是腫瘤學教授,他在McArdle Laboratory for Cancer Research工作。他一定也看見生命科學(Life Sciences)的突破。1962年諾貝爾生理及醫學獎頒給1953年在劍橋大學共同發現DNA雙螺旋結構的Watson和Crick兩位科學家。Potter在一次國際生物倫理會議中以錄像演講,憶述自己早在六十年代初已開始思考生命科學與人類未來的宏觀問題。

生物倫理學

1971年,Potter出版了著作Bioethics: Bridge to the Future,獲4月17日Time Magazine熱情推介,從此Bioethics成為公眾知識世界的名詞,不再是生字了。

關於Bioethics的誕生還有另一個版本,同樣在1970年。約翰甘迺迪總統的妹妹Eunice Kennedy Shriver與丈夫Sargent Shriver在這年會見了喬治城大學(Georgetown University)校長Andreé Hellegers,商討甘迺迪家族贊助大學成立一個嶄新研究所的可行性。Sargent Shriver建議,這個研究所的領域是生物學和倫理學的結合研究,應該稱為「生物倫理學」。這個版本沒有Potter的Bridge Bioethics那麼理念化或理想化,比較實際地主張,與生命有關的政策要與跨學術的研究相結合,以處理未來的複雜問題。

撰文:區結成醫生_中文大學生命倫理學中心總監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